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小孩识字

已有 2073 次阅读 2017-3-27 07:2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小孩子到底要不要早点认字,比如,从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识字。这样问题似乎一直没有什么唯一的标准答案。过去,中国的父母们都希望早点让孩子学习识字,那叫什么来着?对,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如果人人都让孩子三四岁就开始识字,那这条起跑线也往前提了不少,如何判得输赢?再就再提前,再再提前?肯定不行,把小孩子逼出毛病来,肯定得不偿失。

于是,一些幼教专家提出,不宜小孩子在入学前过早识字。一是给孩子增加了太多的负担,给孩子施加了不当的压力,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二是让孩子过早识字,会在孩子真正上学后,对识字开始厌倦、厌烦,甚至厌恶。所以也不太有利。好多字他都认识了,再学一遍有什么意思?尽是重复性学习,会打消孩子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所以过早识字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有利。那怎么办?只好等着上小学之后再去学习识字?可是那么多大好时光不是给白白浪费掉了么?每个幼儿园门前,天天堆着一帮推销员,拿是培训这个培训那个的小广告,往当爹妈的家长手里塞,这阵势谁扛得住?

有人说,在入学识字前,就让孩子玩。这话说起来轻松,可是哪个当爹妈的有这么大的心?人家孩子就是学这个学那个,唯独让自己的孩子疯跑野玩,拿孩子的前程和未来赌博?这事估计没几个家长有胆子干这种事。

所以,六岁以前的孩子,到底应该怎样教育,这还真的是个问题。最近,又有专家发话了。说让小孩子早一点识字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孩子不是在死记硬背。汉字是象形文字,孩子看着这些汉字,就像是在看图片,至少也是在看图片式的符号,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压力。这话听起来似乎挺轻松,但不知真正实施起来之后,到底会有怎样的结果。

在我看来,孩子到了四岁之后,其实可以看一点汉字的。我这里说的既不是识字,也不是学习认字,只是让他们先看一看。看的意识就是,不要太强制孩子要记住多少字,而是在类似游戏的学习中,让他随意。他记得住多少就记多少,记不住也没关系。一定不要给他施加压力。

看到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大约很多参赛者或者观众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这些古典诗词。这样做有什么问题吗?一般说来,如果不是强迫孩子背和记,应该不会有什么大太的问题。如果伴之以文字,一边看一边念,是不是会有更好的效果?这也是完全可能的。一篇诗词,几十个字,开始的时候,不要求每个字都认识,能记得住几个就记住几个,只是经常去朗读,看着这些文字朗读,相信在不自觉中,孩子会认识更多的字,直到全部都能记住。这样的学习是不是可以试一试呢?

我们的家长经常会有两种倾向:要么强迫孩子,一定要达到什么学习的指标;另一种就是完全由着孩子任性,想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任何节制都不想加在孩子身上。这两种倾向都有点极端。强制学习的结果会让孩子很快地陷入厌学之中;而放任的结果就是孩子没有任何学习的习惯,一切都由着性子来而不知道遵守任何规矩。

看来,教育小孩子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急不行,恼不行,放羊也不行。这实在比上班干活还要难。教育小孩子还要有责任心,还要善于引导,还要有必要的管束。总之真是不好操弄。没办法,做父母就是这样,是需要学习的。如果凭着天然,凭着自发的感觉,那是做不好父母的。

每个有孩子已经长大的父亲或者母亲,大约都有教育过程中遭遇失败的经历。这种失败似乎不太可能为后人所借鉴,这就是说,后人做父母的往往还会重蹈前人做父母的覆辙。这几乎是一种宿命而无法改变。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对父母也不一样,每个家庭生活的时代还是都不一样,所以任何经验都无法复制。虽然看到前面有前人跌落的坑,而后来的人还会照旧跌落进去。

细想起来,教育孩子简直就是天下第一难题。有的父母对孩子苛刻,而有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比做父母的还要苛刻。当然,在溺爱方面,老一辈的隔辈人比父母也可能更变本加厉。这是为什么?苛刻的希望孙辈更优秀,溺爱的希望孙辈更幸福快乐。但最后的结果都与老辈人的期望背道而驰。曾有过一位祖父强迫不到六岁的孙子孙女要做四位数乘以四位数的乘法。做错一个,要再多做两个。这种折磨难道不是非常残忍的吗?

学做父母,学习教育自己的孩子,现在想起来,这得是多大的难题呀!比李白诗中的蜀道还要难。不信,就试试看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41805.html

上一篇:文字与民族
下一篇:制造业与服务业
收藏 IP: 111.201.6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