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帮助别人时也要尊重他人

已有 11521 次阅读 2016-10-11 14:4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当你遇到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在你求助的那一刻,你会顾及你个人的尊严吗?当别人向你求助,你也想帮助他人的时候,你会顾及他人的尊严吗?我们现在看得很多的场景是,当有人向有困难而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时,特别是向他们赞助一些钱财的时候,不知是有关媒体,还是政府有关部门,总会举行某种仪式,在这个仪式上,会让那些受助者向赞助者表示感谢,而且特别在宣传,那些赞助者是多么地有爱心。

我一直不太理解爱心这个词汇。你帮助他人,是你需要展示这个爱心吗?还是只是因为他人需要帮助,而你只不过正好有这样的能力和愿望。事情本来不是很简单的吗?为什么要弄得这么复杂?

在当下这个社会,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的情况下,无论你是行善还是接受资助,都存在着一个如何保护受助者自尊心的问题。曾经看到过让一群受助的孩子在台上高喊感谢资助者的口号,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那是完全丧失尊严丧失自尊的做法,还不如不去资助这些孩子呢。这在他们的心理会造成多大的阴影,有人想过吗?

如果设想一下,我们自己遇到难处了,可是自己又没有能力越过这个坎。或许我们需要一大笔钱来越过这个坎。如果我们没有这笔钱,这个坎就可能过不去。可是如果得到这样的资助,而有人提出条件,你必须向资助者公开感恩,这笔钱你要还是不要?对这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假如是自己的孩子生了大病,需要巨款来救治。你会接受这笔巨款吗?如果接受这笔巨款,就需要向媒体或者资助者公开感恩,你还会接受这笔巨款吗?如果你没有这笔巨款,你的孩子就可能救不过来,会失去他宝贵的生命,你还会为了尊严而拒绝这笔巨款吗?有的人会认为,自己孩子的生命是第一位的,自己个人的尊严是第二位的。为了孩子,自己什么都可以牺牲,为什么不能牺牲自己的尊严?还有的人会认为,虽然孩子的生命很重要,但自己的尊严同样重要。为了救助孩子的生命而失去尊严,还不如不接受这样的资助。孩子的生命就听天由命吧。当然,会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对孩子极大的不负责任。可是不是也有人说过,不自由,毋宁死吗?为了求活而牺牲自由都是不能接受的,那么为了尊严而拒绝资助又有什么应该被指责的呢?

这看上去是一个很难的选择。其实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不是太难。我们为什么要把尊严与生命对立起来?生命需要尊严,尊严给生命带来更大的意义。为了救治他人的生命,而迫使他人牺牲尊严,这本身就有不合理性。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同时还保留对方的尊严吗?过去,我们在这方面不太注意这个问题。曾经有人资助了贫困的大学生,而这些受资助者在多年后居然对资助者置之不理,让资助者心里特别不爽。他们认为,这些人不知道感恩,是道德很低下的表现。我们不了解那些受资助者的具体情况,无法做出准确的评判。但是如果他们在社会上公开表示感恩,会让他们个人的尊严受到损害。这能让他们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知道,人是应该懂得感恩的,但是,最好的感恩难道不是这些受资助者在社会上更为努力地奉献他们的工作,来回馈社会,才是最为适当的感恩吗?

曾经有一个普通人,为贫困边远地区的学校做了一点捐助工作。当地有媒体希望采访他,被他拒绝了。在他看来,这样的采访,或许对人们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有所帮助,但对受资助的那些人的尊严,多少都会有一些伤害。所以这个普通人就坚决地拒绝了任何媒体的采访。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是更好的。受资助者不存在被要求感恩的压力,资助者也不存在被人要求再次资助的压力。两下里都很轻松自在,这是多么顺其自然的结果。

现实存在的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对每个人自尊的保护。我们对他人的帮助不是嗟来之食,只是有些人却真的认为,那就是嗟来之食。这种对他人尊严的蔑视,会让本来需要帮助的人拒绝这样的嗟来之食,这反倒会严重损害这样的对他人帮助的事业。我从来不喜欢慈善事业这样的称呼,因为这个称呼本身就包括着高对低、大对小、上对下的不平等观念。这个观念是很让人反感的。这个观念本身就没有对他人尊严与自尊的尊重。

正是因为现实中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所以才会有人需要帮助。或许,我们社会中应该有更为健全更为合理的制度与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在这些制度与措施还没有健全之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才做为一种补充的措施在发挥相关的作用。越是这样,对他人尊严与自尊的尊重才显得尤为重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08025.html

上一篇:西方现代医学与中医的不同体系
下一篇:原罪之辨
收藏 IP: 61.51.255.*| 热度|

1 黄仁勇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0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