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侠老师昨天发了博文,呼吁“设立中年基金拯救被放逐的智力资源”。
俺这里为了反对,唱点对台戏。
“李侠”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就是“永不消失的电波”,它永远是“红色代表”,是“工具”,正如李侠博主是“哲学”教授,它解决不了“吃喝拉撒睡”,一旦去为韬粱谋,那就是过界了,非但解决不了这些,如韦伯所言,回到其本行,也回答不了“人生的意义”,因为“人生本无意义”。所以哲学及其所有附带品就是摆设。
但是,李侠老师对我来说,就是他怀念史铁生的文章,在哪里他写到:“真正的荣誉都是来自荒野中莫名者的致敬”。哲学家为精神关怀而自言自语,这一句话就够了。
科研人员不同于演员,演员所在意的是“假象”,外在的,而科研人员追求的是“真相”,内在的。因“假象”想到了“真相”,不是哲学教授想多了,而是“想歪了”。
一个中年研究人员,如果他一切正常,比如曾热爱自己的专业,愿意为了“学术的过时”,培养超越自己的学生。那么从25岁开始,他献身于自己的专业,到了50岁,业有所成,但是他所从事的专业或者研究方向,一定是过时了。这样,如果他被资助,这等于“倒行逆施”,拖时代的后腿;如果他标新立异,另起炉灶,我不相信他接受的训练和积累的经验能完成“范式”的转变,从而带来“变革”;他过去做的越好,他对未来越是无能为力。我从事的专业就是一个例子,哪一个也挽救不了它,无论你是多么地富有——经验和经费。
李老师所言的“中年基金”,国外就有,比如什么“国家大家伙”等等,我没机会看到存在什么进步,无非是“换个玩法”,再写一些让人看了生厌的文章罢了。
国家或者纳税人的钱应该砸在那些promising的方向上,不在于你是青年还是中年。科研基金不是“救济”,更不是一种“补偿”。
如韦伯所言“学问是要过时的”,掌握那些“过时知识的人”,当他到了“被淘汰的年龄”,即使学富五车,再多的经费,也挽救不了他属于的那个时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