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基金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wmf

博文

我的吴瑞奖之路

已有 9226 次阅读 2017-11-28 14:00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我的吴瑞奖学金之路, 张白冰

我的吴瑞奖之路

张白冰

    2017年吴瑞奖得主  

拿到沉甸甸的吴瑞奖牌快2个月了,收到吴艳老师的邀请,让我为想要申请该奖项的同学们写点经验。与其他获奖者不同的是,我申请过两次吴瑞奖,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加明白这块奖牌的含义。

我叫张白冰,来自中科院神经所,师从杜久林研究员。作为一个准90后,我已经没有机会感受当年CUSBEA的精神和氛围。但我想我还是很幸运的,因为我博士生涯几乎一直都受到了吴瑞获奖者的影响。当我2010年刚踏入神经所的时候,在一次毕业生交流会上,我有幸听到了当时还在生化所的岳锐师兄谈及吴瑞奖和吴瑞精神。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当时岳锐师兄眼中的自豪以及对科研的热情,让我这个刚踏入科研领域的菜鸟,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做科研也可以是一件很让人着迷的事情。随后几年,在杜组带我入门的穆宇师兄,教我做钙成像的李莹师姐,以及给过我很多指导的姚园园师姐都陆续成功的申请到了吴瑞奖。所以,现在想来,从入学到现在,我身边一直都有着优秀的吴瑞奖获奖者,尤其是杜组的几位师兄师姐,跟他们一起学习,做研究的日子,给了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内心一直期待着向他们看齐。

所以在2016年我看到吴瑞奖申请的通知时,立马就着手准备起来。在申请之前,大家必须明确吴瑞奖学金设立的目的是鼓励和帮助有潜力的博士研究生未来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初试的时候,需要递交一系列申请材料,具体材料大家可以查看吴瑞纪念基金会网页上关于Application Process的详细说明。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份材料就是自我陈述:在2页A4纸之内,描述清楚你为什么要读博士,个人在当前领域的兴趣,以及对自己未来科研事业发展的设想。因为吴瑞基金会想要寻找的是有潜力将来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带头人,所以文章是否发在顶级期刊上等是次要的,他们看中的是学生是否具有“innovation,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dedication”的品质。在16年递交的自我陈述中,我写了自己想要获取博士学位的动机,在博士阶段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课题,以及将来想做的课题。幸运的是,我顺利的通过了16年的初筛,进入到了面试阶段。但不幸的是,那时候我太局限于自己当时的课题和当前的眼界,并没有很认真的去思考自己未来的科研道路。所以在面试过程中,当钟伟民老师问我:“假设现在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限制,你想怎么来研究大脑的功能?”我整个人脑子里是一片空白的,当下胡乱说了一些科幻小说里才有的桥段,匆匆的结束了面试。很显然,这次面试我没有被选上,我也很明白自己的缺陷在于对未来科研方向的不明确。所以在接下来的一年间,我有意识的阅读不同领域的文献,扩大自己的视野,同时时不时的问自己以后想做什么,不断调整自己的设想,让自己未来的方向越来越清晰。沉淀了一年之后,我又鼓起勇气继续申请2017年的吴瑞奖。这次我重写了自我陈述,尤其是最后一段关于未来科研道路的设想。在面试过程中,当孙晓红老师问我之后想做什么的时候,我很自信的告诉了她我未来想做的方向,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向,将会使用到哪些技术手段,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对这个领域有什么贡献,以及我打算去哪里做博后来实现这个目标。我想我当时的回答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因为几个月后的某天早上,我接到了吴艳老师的电话,恭喜我成为吴瑞人。而这个时刻也是我博士生涯最完满和最喜悦的时刻,因为我终于实现了长期以来的梦想,和优秀的前辈们站在了一起。

吴艳老师打电话恭喜我的同时,还告诉我说她从16年就开始关注我了,她很欣赏我能够鼓起勇气再次申请吴瑞奖,并最终成为吴瑞大家庭的一员,因为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一次没有申请成功就再也不敢尝试了。说实话,我的确没有纠结要不要继续申请,因为我知道通往目的地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只要坚信自己能走到目的地,厚着脸皮走下去就行了。我把这种“厚脸皮”的精神归功于我在杜组受到的training。杜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教导我们要正确的面对失败,失败不意味着终点,相反它是一次让你变得更好的机会。我在杜组的主要课题集中在研究一个叫缰核的核团,但围绕着缰核,我换过3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每个方向都付出了2年左右的努力。在我博士生涯最后2年,我终于将最后一个方向走通,并将这个课题在Neuron上发表。所以,我希望我的这些经历能够给那些很优秀但目前处在迷茫阶段的同学一些启发。科研的道路是一场马拉松,请不要把它当成百米赛跑。在跑马拉松时,只要你坚信会到终点,过程中的一些失误或者绕远路,都不意味着终止,相反它们是在让你做出调整以适应更远的路程,看到更美的风景。

我相信吴瑞大家庭绝对是科研这条道路上独一无二的美好风景。虽然加入吴瑞大家庭才3个月,我已经感受到了大家的真诚,热情和无私帮助。在公布名单之后,上海分部的杨辉和岳锐师兄迅速把上海的小伙伴们召集起来聚会,和我们分享他们科研的点点滴滴,指导我们如何去找博后,让我们这届新人很快的融入这个大家庭。在10月份生物物理所举行的颁奖典礼上,虽然我对吴瑞老先生的事迹早有耳闻,但听着孙晓红老师和吴虹老师对对恩师点点滴滴的追忆,我才深刻的体会到吴瑞先生的科研精神、人格魅力和对故土的情感,也明白了孙老师和其他各位老师身上那种真诚朴实的情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的来源。那一刻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化成一颗小火星,为这薪火相传的吴瑞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次参加的吴瑞聚会在上海,从左往右依次是李凯,杨辉,岳锐,王晨飞,王海滨,肖旭和张白冰


再过几个月,我将要去美国做博后,开启科研道路上的新篇章。我很期待在以后的路上和各位吴瑞人相遇相识,也希望更多立志生命科学研究的同学们能够加入到吴瑞大家庭,为我们心中的目标和对科研的信念,共同努力,挥洒青春。

     颁奖回来,我们几个在上海又聚了一次。丁歆璐(左一),张白冰(左二),王晨飞(左三),李鹏(右二)和李凯(右一)



   

     第九届吴瑞纪念学术会结束前一天晚上,我们新一届的小伙伴,聚在一起玩狼人杀。大家都在认真进入角色,从左往右依次是吴建平,李凯和张白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5618-1087266.html

上一篇:第九届吴瑞纪念学术研讨会通知
下一篇:2018年吴瑞奖学金申请公告
收藏 IP: 218.241.251.*| 热度|

4 杨金波 黄永义 余鹏飞 张启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