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基金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wmf

博文

我与吴瑞奖——在路上

已有 896 次阅读 2024-12-9 11:01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文:张潇颖

001.jpg

    上海在周一(2024年11月4日)正式降温,开始进入深秋模式。收到撰文邀请时我正忙于准备毕业答辩。吴瑞纪念基金会的吴老师希望我能分享一下自己博士就读期间等研究方向与科研经历,以及一边跑马拉松一边做科研的感受,于是我在博士答辩完的第二天立即动笔了。

每一位吴瑞奖获得者都有自己的特色,很荣幸我能加入吴瑞大家庭,很荣幸能有机会把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同时希望能为关注吴瑞奖的人和有意愿申请吴瑞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带来一点收获,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到吴瑞奖学金。

002.jpg

一、我眼中的吴瑞奖学金

我与吴瑞奖学金相识主要缘于我的导师岳锐教授,他是第二届吴瑞奖学金得主。在博士刚进实验室时岳教授就向我们介绍了吴瑞奖学金,并且鼓励我们都应该向着合格的吴瑞奖学金申请者标准去努力要求自己扎扎实实做实验,脚踏实地做科研。同济大学有着非常好的吴瑞大家庭氛围,包含老师与学生总共7位吴瑞奖学金得主,这也让我能有更多机会认识吴瑞先生及吴瑞奖学金。

吴瑞奖学金可以被看作为CUSBEA项目(China–United States Biochemistry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生命科学领域最早的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的延续。当年受益于CUSBEA项目的生物及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国内优秀学子如今大都已在全球生命科学科研领域和工业领域获得了自己的成就,他们将吴瑞先生的不断扶持新人的培育精神薪火相传。吴瑞先生去世之后,CUSBEA学子共同倡议创立吴瑞纪念基金会并设立吴瑞奖学金,旨在激发亚洲地区最有前途的博士学生努力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未来领导者,传承吴瑞先生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支持年轻科学家的传统。

“达到什么条件的在读博士研究生能参评吴瑞奖学金?吴瑞奖学金的具体评价标准是什么?”这应该是众多申请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当时也是如此,因此我在与学校的获奖老师和同学沟通的同时,还在科学网吴瑞纪念基金会的博客和吴瑞奖学金的微信公众号里把前辈们获奖之后经验分享的文章都仔细浏览了一遍。简单总结的话,让我想起今年在广州获颁吴瑞奖学金奖状的时候,我当时看着奖状上“Innovation,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Dedication”看了很久,如此高的评价让人大受鼓舞,也同时感受到了隐形的沉沉的担子。其实,这应该就是吴瑞奖学金评选标准的最基本原则。每一位申请者需要在申请书中以及面试过程中充分且真诚的体现出自己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奉献精神。

我个人理解详细来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需要能准确的表达出自己所进行的工作和发表的文章中创新的部分和不依赖于导师独立完成的部分;

2、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重要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

3、需要对未来发展方向有尽可能完善的思考以及安排;

4、需要愿意将自己投身于科研,传承吴瑞先生的精神,接受前辈的帮助的同时也愿意为后辈伸出援助之手。

在这四个条件的基础之上还要加上一个原则,那就是真实诚信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最首要且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真诚。杜绝夸夸其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此外,我个人认为真诚最能打动人心,以真诚之心与人交往才能换来真诚的对待。

另外还想提的一点,也是后来在和基金会的评委老师们交流过程中了解到的,就是吴瑞奖学金的非唯文章论。可能是大部分人都存在的一个误解就是将发表CNS与吴瑞奖学金评选画等号,但至少我所了解到的,发表了CNS文章的未必能评选上吴瑞奖学金,获选吴瑞奖学金的不一定需要发表CNS,CNS不是全面的展现申请者的个人能力的唯一指标。以上是一些个人经验看法,若有不足之处还需要不断的学习。 

二、我的科研趣事

我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聚焦于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衰老机制及年轻化策略方面的研究。血液系统的维持依赖于造血干细胞,这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以及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能够产生下游所有血细胞并在移植后重建受体的整个造血系统。造血干细胞衰老引起血液系统衰老,主要表现为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移植后重建能力降低、克隆性造血、髓系分化增加、淋系重建能力降低,可能诱发免疫力低下、贫血、骨髓衰竭甚至白血病等血液疾病。因此,深入研究血液系统衰老机制及其干预策略对于延缓和逆转机体系统性衰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研究揭示了基质刚度在调控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关键作用,发现骨髓基质硬化是造血系统衰老的重要标志物。并且利用明胶与骨髓间充质细胞在体外构建了柔软的3D年轻骨髓微环境,成功实现造血干细胞年轻化。结果表明通过改变骨髓微环境逆转造血干细胞衰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为改善造血干细胞质量、逆转机体系统性衰老和治疗重大血液疾病提供了创新策略。

 我们实验室在此之前并未涉及衰老和生物力学相关研究,所以许多相关的专业知识导师都要求我们组里的每个人从头自学,然后广泛交流。除了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搭建框架积累知识之外,与其他实验室交流和向相关老师的求教是每天必须去做的功课。渐渐地,在导师的带领和小组同学间的充分地沟通学习,我开始慢慢入门了。记得有一次我和导师在讨论一个问题时,导师突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看来是上道了!”。研究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趣事,例如,对于衰老的检测我还可以通过文献学习总结,但检测小鼠骨髓原位硬度的方法连参考文献都寥寥无几。首先,在上海能检测活体软组织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就很难找到,多处辗转最后才联系到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应物所的环境“清幽”,很适合做科研,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所里的树上经常聚集成群的鸟,走在所里的小道上,一不小心就会获得从天而降的“礼物”。我在应物所度过了一段充实且快乐的时光,早上4点多便起床,赶到自己的实验室抓起准备好的样品,然后在日出中奔向车站等候应物所的班车,在摇摇晃晃的班车中顺便补个觉……到达应物所后便抓紧时间开始做检测,直到晚上赶最后一趟班车伴随日落摇摇晃晃回到同济的实验室。每天的紧赶慢赶和班车摇晃刺激,把我晕车的老毛病都给治好了不少。现在还能回想起来,那是一个冬日的清晨,当我穿过进门的树林,发现地上的花草都结了霜,在日出的阳光下反射着耀眼的光,“日月其迈,时岁盛新”。此情此景与我当时的境地非常相似,虽然天气是寒冷的,但内心是雀跃的。实验的过程中,如何保存新鲜组织,如何在液体里固定样本等实验条件的摸索都是难题,但做这种“自制”的实验其实非常有趣,也给了我很大的发挥空间。经过多种方法的尝试,我最后竟然用手术刀徒手以削铅笔的方式将小鼠的骨头劈开,然后用堵墙缝胶将骨头固定在了confocal dish上进行检测,后来有同行来询问操作办法都会感到惊讶和有趣。

 文章投稿后很顺利的通过初审进行修稿。不幸的是,文章在返修阶段遭遇了2022年春天上海的那段特殊的时期。在长达4个月的时间里我只能吃住在实验室,一开始睡行军床,后来发现睡得腰疼,还不如睡硬纸板舒服。衣服也是,穿着羽绒大衣进入实验室到最后穿着短袖离开,短袖还是中途抢购的学校文化纪念衫。痛并快乐的那段时间我曾和家人开玩笑说,我将与实验融为一体。那段时间也获得了许多人无私的帮助,为了做大批量的移植实验,只能一直麻烦学院的张云芳教授亲自“押送”,开车把我和实验材料送到另一个校区,实验完成后再把我和实验材料接回来。这几个月的经历,过程虽然艰辛,但也让我懂得了“事在人为”的深刻的道理。

三、科研与生活的互作

于我来说,万事万物既相通,又不尽相似,我始终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做人生目标。

就比如,做课题的过程和跑马拉松其实是相似的。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水平,那就先去做,先试试。于是我先跑了个“半马”,结果发现完成 “半马”其实挺简单的,然后开始不断地通过训练来提高配速,达到目标水平后又开始尝试能否跑“全马”。就这样通过不断的制定新的目标,不断地尝试和练习去达到目标,同时设定新的目标,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马拉松作为一项极限运动,42.195KM的距离对人的耗损巨大,跑到最后靠的其实是意志力,35KM之后才是真正的马拉松,因为那时候体能几乎耗尽,肌肉也达到超强负荷状态,只能靠脑子里持续想着 “再坚持一下,马上就要到终点了,马上就成功了”……终点大门的这边和那边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越过终点的那一刻,一切疲惫和疼痛都会随着肾上腺素激增而瞬间消失,不过也会在那阵喜悦感过去之后成倍的报复回来。

不一样的是,当我背着30斤的重装包去实践100公里的徒步越野,翻过山,趟过河,享受着眼睛在天堂而身体和腿脚却在炼狱的状态。那个时刻,终点的意义似乎并没有过程那么重要,这好像更适用于生活——享受当下。我能在整个徒步的过程中从大自然获取能量,呼吸新鲜的空气,和路上结识的“徒友”交流,接触和领略不同的世界,获取共同的鼓励与信心。当我在路上见识的越多,眼界和心胸也变得愈加开阔,不拘泥的心态让我的思考更全面更灵活。我不认为我是天才,但我的确有些小聪明,我也将我得到的这些经验充分运用到我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之中。若是能更好地平衡科研与生活,这些在生活过程中融会贯通的宝贵经验和经历,必将成为我科研路上的无限动力。未来无限可能,吾将一直在路上。 

关于申请吴瑞奖学金的流程,许多前辈们的分享中已有提到,希望我这一些自己的感受可以给大家带来不同的启发。

003.jpg

    作者介绍:张潇颖,2024年吴瑞奖获得者,博士研究生就读于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衰老与年轻化方面的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5618-1463510.html

上一篇:我与吴瑞奖——遇见更多更好的自己
下一篇:我与吴瑞奖——一场不期而遇的惊喜
收藏 IP: 120.244.4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IP: 120.229.84.*   回复 | 赞 +1 [5]xtn   2024-12-9 12:59
吴瑞奖学金,承载着CUSBEA项目的精神传承,旨在培养生命科学领域的未来领导者。评选标准聚焦于创新、独立思考和奉献精神。我深知,每一位申请者都需要在真诚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全面能力
IP: 120.229.84.*   回复 | 赞 +1 [4]xtn   2024-12-9 12:56
此外,学者还实践了100公里的徒步越野,翻山越岭,享受过程而非仅关注终点。这些经历让我从大自然中获取能量,开阔眼界,灵活思考,并将这些经验融入科研之中。 未来无限可能,我将一直在路上。希望我的感受能为大家带来不同的启发,优化申请吴瑞奖学金的流程,共同传承吴瑞精神
IP: 120.229.84.*   回复 | 赞 +1 [3]xtn   2024-12-9 12:55
学者始终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人生目标。做课题和跑马拉松有着相似的历程:从尝试到挑战,不断设定新目标并努力达成。马拉松考验意志力,而科研则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IP: 120.229.84.*   回复 | 赞 +1 [2]xtn   2024-12-9 12:54
2024年11月4日,上海迎来了深秋的凉意。正当我忙于准备毕业答辩之际,收到了吴瑞纪念基金会吴老师的撰文邀请。他希望我分享博士期间的研究经历,以及如何在跑马拉松的同时兼顾科研。于是,答辩结束后的第二天,我便提笔开始了这段回忆
IP: 120.229.84.*   回复 | 赞 +1 [1]xtn   2024-12-9 12:54
《科研之路,马拉松之心——我与吴瑞奖的故事》

1/1 | 总计:5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13 0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