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基金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wmf

博文

我与吴瑞奖——遇见更多更好的自己

已有 774 次阅读 2024-12-2 08:49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001.jpg

我与吴瑞奖——遇见更多更好的自己

武汉大学 徐文浩

大家好,我是徐文浩,博士研究生就读于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师从宋威教授。非常荣幸获选“2024年吴瑞奖学金”,也非常感谢吴瑞基金会吴老师的盛情邀请,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申请吴瑞奖的心路历程,希望我的经历能够鼓励到大家。

DSC07586.JPG

我很早就听说过吴瑞奖。特别清楚地记得那是2018年,我硕士刚考入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的时候,师姐就和我说起,“吴瑞奖是华人生命科学在读博士的最高奖,她鼓励生命科学领域最有潜力的博士生继续从事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研究”。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关注吴瑞奖。我经常在科学网吴瑞纪念基金会的博客和吴瑞奖学金的微信公众号里阅读历届吴瑞奖得主的神级履历以及他们的科研历程和点滴故事,这令我对吴瑞奖又憧憬又胆怯。憧憬的是自己也想成为那样的青年学者,达到他们的科研高度;胆怯的是那真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太高太远,以至于没有十足等勇气去想有朝一日能登临。期待而不敢奢望,但榜样的力量永远是有用的,那些前辈一直是我的指路明灯,指引我努力踏实做好自己的科研。

博士期间我的主要工作是借助果蝇、小鼠和人源肿瘤模型探究肿瘤导致器官损伤的机制,其中主要关注的是肿瘤对肾脏的影响。我本科是从事偏应用的水产养殖学,但自大一开始,就喜欢泡在图书馆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没有安排课程的专业书来细读,而且所看的书以动物类疾病的居多。也正是从那时候种下的种子,令我对人类疾病的理论和研究有种莫名的偏好。由于我并非生物学或基础医学科班出身,本科期间生物医学的科研训练和研究经验相对欠缺,所以博士初期,导师给了一个“短平快”的“小课题”,期望我能通过这个“小课题”快速入门,在生物医学和基础医学领域迅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提升路径和方法,之后再让我在自己期望的生物医学的研究方向上攻坚克难。

我对人类疾病的研究一直非常感兴趣,同时对基础医学的科研也保持着很高的崇敬感和敬畏心,所以即便导师给的是个“小课题”我也非常珍惜,非常认真地设计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严谨地对待其中的每个实验。不知是命运的眷顾,还是自己真的有点天赋,在这个“小课题”研究的每个关键节点我都能顺利挺过。随着“小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也逐渐显现出它的重大意义,由“小课题”一步步交叉拓展成了一个“大课题”。最终,我们搭建的基于多种果蝇肿瘤恶病质模型,成功地发现了肿瘤能分泌一种新的分泌蛋白—ITPF—远程作用于肾小管,激活其GPCR受体TkR99D和下游cGMP通路,破坏肾小管的排水功能;在多种小鼠和人源肿瘤模型中也揭示了保守的机制,同时发现两例针对受体的小分子抑制剂能有效地缓解肿瘤相关性肾损伤,为治疗肿瘤相关性肾病提供新的药靶和可选药物。这项成果也非常幸运地发表在Nature上。

记得今年五月初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瑞奖面试时,评委老师非常犀利地问我:“你觉得你在课题研究中最天才的想法是什么?最卓越的技能是什么?”讲真,时至今日我也没有能够用精准地语句流利地表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因为个中的酸甜苦辣风霜雪雨已经令我茁壮地成长起来了。

回首硕博连读的这几年,虽然自己全情投入且费尽思量地推动课题进展,但每个想法其实都是基于课题研究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产生的,也就是说,我总是在不断地寻找和设计遇到问题的解决路径,不断地斟酌研究向着哪个方向推进会让课题进展更快且更有意思,同时不断地思考研究的下一步会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同时在导师宽容之下不断地“博弈”、“试错”、“自我纠偏”“效益最大化”。整个研究过程虽然极度烧脑,但好像自始至终并没有出现过那种灵光乍现的、可谓天才的想法。至于技能提升方面,我觉得我会的大家都会,可能上天真心眷顾我,关键的实验时刻我的心能更安静一点,更加心无旁骛,技术操作时手更稳一点,失误少一点,结果才会更漂亮一点,仅此而已。现在回想起来,我比较可取的经验就是,遇到问题不会退缩,总是在想不同的思路去尝试解决,即便最初的方法是错的也要弄清楚错的原因,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立即“纠偏”,在文献的海洋里继续探索对的方法,时刻保持清晰思路和预设的结果,始终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也不知这算不算技能。或许,伟大的成就就是在一件件看似寻常的事情叠加在一起才逐渐变得伟大的吧!不过,作为把科研作为终生事业的研究人员来说,能够发现自己最天才、最卓越的地方,可能也是非常必要的!毕竟科研工作大部分时候还是充满苦闷焦虑和挫败的,认可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文章接收后导师就督促我快速去准备材料申请2024年度的吴瑞奖。最初我个人并不抱很大的希望,因为吴瑞奖在我心中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科研成果和发表的文章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自己是否算得上最有潜力的博士生。虽然我目前的文章还可以,但与往届的获奖人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最终,我还是抱着试试的心态,硬着头皮认真准备申请材料。

对我来说,申请材料准备难度比较大的是“对未来工作设想”这个部分。读研这些年,我大部分时间还是把自己沉心在现有的课题中,思考和积累的都是与课题相关的内容。虽然很早就坚定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要一直专注在癌症研究方面,但这只是个非常明确却泛泛的决心,从来没有往细处思考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出跟别人不一样的、更有意思的研究与发现,也就更不必说迸发出关于癌症领域的“天才”想法。当时撰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又一次给自己安排时间重新回头阅读了很多相关文献,也找了许多师兄师姐聊,但感觉自己的想法还是过于普通。不过,材料的撰写和总结的过程还是给自己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科研中不能只聚焦于课题本身,还要能时刻跳出来关注和总结领域的动态,理解领域的痛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当面对领域难题时自己最应该怎么做,突破的路径和方法是什么,如何与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交叉结合。

今年的初审感觉时间特别长(后来经过沟通才发现其实和往届的时间基本一致),可能是因为自己身临其中感受更加吧。在漫长的等待中我一度以为自己凉凉了,但我也在不断安慰自己:申请过程中我确实已经尽心尽力了,如果被刷只能说明自己的水平真的还够不着吴瑞奖的评奖高度,今后仍将不断针对性努力。近三个月的焦急等待后,收到了进入下一轮面试的邮件通知,很开心,刹那间感觉到自己还是可以的!

面试前,我在吴瑞奖学金的微信公众号里“复习”了很多获奖者的经验分享,大概知道了其实“刻意准备”是没什么用的。阅人无数的评审专家想知道一个博士研究生是否有成为杰出科研人员的潜力,方法和问题是捉摸不透的!学术潜力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不是面试前的突击能够准备出来的,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面试我并没有刻意准备,主要是把自己的硕博研究的历程再细致地回顾了一番,科研得失细致地总结了一下,仅此而已。

面试那天已近初夏,被安排在下午面试的我上午便进入北大校园,在未名湖畔坐了好久。游历校园的路上我总是不由得去想,北大为什么能成为北大?吴瑞奖为什么是吴瑞奖?后来逐渐明白,北大之所以是北大不是因为这些风景园林“一塔湖图”,而是在北大汇集的天下英才;吴瑞奖之所以是吴瑞奖不是因为申请难度和要求,而是创立的人、获奖的人都是生命科学领域最坚定科研信念最有理想最有毅力且做得最努力的那一批。当你认为已经把研究做到极致了、做得最好了,就自然配得上吴瑞奖了。所以面试的时候我突然变得轻松了,只是尽力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让评审老师来评判我是否达到了他们的期望。同时我也希望能根据面试老师们的面对面沟通,继续优化自己,走好今后的科研之路。当然想是这么想的,最终还是希望自己能获得评审老师的认可。

面试结束很多天我还是会不时地回想起评审老师的问题,比如“最卓越的技能”、“最天才的想法”、“最突出的优点”,以及一些课题内容方面的问题。倒不是复盘自己有没有回答好,而是在想他们为什么会这么问?问题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在今后的科研生涯中我又该如何攀登?或许,想清楚这些问题对我今后的科研生涯而言才是更有意义的。

申请和面试的过程走到这里其实已经接近圆满了,除了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我还认真细致和系统性地总结和思考了自己过去几年的科研得失与未来的科研方向,更加明晰和坚定了自己做好科研的信心。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个过程已经令我清晰了前路。

最后很幸运,五月底的一天我收到吴瑞基金会吴老师的获奖电话通知(大家都在戏称吴瑞奖与诺奖的获奖通知方式一模一样),那一刻是无与伦比的开心,感觉自己还是可以的!电话里吴老师嘱咐我,吴瑞奖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责任!从获奖的这一刻开始,过去的荣誉就打上了圆满的分号,以后要思考的和践行的就是在吴瑞奖的基础上如何能做出更好的更利益大众的科学研究。激动的心大受鼓舞!

10月25-26日在广州与CUSBEA学者以及吴瑞奖前辈和同期获奖的小伙伴参加由广州医科大学举办的吴瑞纪念研讨会和颁奖典礼,见面交流收获满满,我多次被他们的情怀和科研热情所感染,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和体会。我想成为的样子大抵如此。

003.jpg

独木难成林,科研更是如此!科研绝不是闭门造车,需要放开胸怀走出来与优秀的人交流,融入温暖优秀的团队相互鼓舞相互学习互相争论相互提高,而吴瑞大家庭就是这样优秀且温暖的团队。

回顾吴瑞奖的申请历程,非常感谢导师宋威教授、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舒红兵教授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冯新华教授的认可和推荐,让我有机会能参选吴瑞奖学金,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很多;也非常感谢吴瑞基金会各位评审老师对我的认可,能够获选吴瑞奖是对我研究生阶段学习成果的极大肯定。最后,感恩遇见光芒万丈的小伙伴们,未来的科研之路有你们为伴我会更加有信心,争取未来能继续齐头并进,一起做出更好的科研!

 

作者介绍:徐文浩,2024年吴瑞奖获得者,博士研究生就读于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从事器官交流方向的研究,借助果蝇、小鼠和人源肿瘤模型探究肿瘤导致器官损伤的机制,主要研究方向是肿瘤对肾脏的影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5618-1462557.html

上一篇:我与吴瑞奖学金——赶路时的一次仰望星空
下一篇:我与吴瑞奖——在路上
收藏 IP: 120.244.46.*| 热度|

2 王涛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1/0 | 总计:0 | 首页 | 上一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13 0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