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了就喝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port 中国农科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功能基因组学及免疫信息学

博文

胡言易辨,汉语难明

已有 3288 次阅读 2011-2-27 22:39 |个人分类:杂谈杂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汉语, 上海, 职业病, 重新开始, 仿古家具


    今年过春节,我基本上没有像平时那样整天对着电脑看文献写东西或者是获取信息,结果感觉平时手脚轻度麻木的症状有所缓解,看来这是个职业病,以后不老是盯着电脑就没事了。但不盯着电脑,读纸质书还是要读的。我喜欢躺在睡椅上看书,这次还特意从老家把老娘保留下来的25-28年左右的一把自制躺椅(这把躺椅大概是我二姐夫亲自做的,实木结构,躺板是竹制的,油的是桐油,看上去和仿古家具颜色差不多。据说可能是他和我二姐谈恋爱的时候做的,应当是1983年左右吧,几次搬家姐妹们打算将其扔掉,老娘不肯仍,就保留下来了。去年我就想带回沪,可惜车子装的东西太多未果,今年终于如愿)带回上海。大妹对我戏说:“最好还配上一个虎皮面罩,那就真是价值连城了!”虎皮是万万不敢想的,一是违反动物保护法,二是囊中羞涩。但捡个要被扔掉的“古董”躺椅我认为还是有眼光的,这恐怕得益于我好古的脾气。我常常想: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天朝大国,为何平常百姓家就没有什么传上几代的称得上“古董”的东西呢?莫非全部被“破四旧”给破掉了?或者是兵荒马乱战火频繁给毁了?要不就是富不过三代,财富没有积累,每一代都得重新开始?反正就像我们的房屋建筑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结果上百年历史的建筑屈指可数,总之与古国的禀性是不相合的。目前我手头收集一本《唐诗合解浅注》得自我家“领导”,是1944年购得的,快70年了(比我老娘还在使用的一口50多年的砂锅还老一点!),黄旧黄旧的,算外家传的古书了!
    我的好古脾气还使我喜欢读点古书,大概远古点的东西更能引起一种审美心理吧;当然主要还是从远古留传至今的应当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所谓经典,的确是耐看些吧!前日读到周作人的《看云集》里的一篇文字“专斋随笔”,里边提到英国文人William Hazlitt说过,“书同女人不一样,不会老了就不行”【如今这句话恐怕会受到女权主义者猛烈的板砖袭击的!】古希腊的书大抵是这样,老而不老,主要描写的情绪是人类共有的。但读中国的古书时常会感到古人将古灵精怪当成了人间凡胎,或者是将审美境界当成现实存在!最最要命的是语言表达的模糊性与歧义性,一不留神会把你搞得“缠夹不清”、“纠结”死了!“神马”逻辑修辞等等之类统统被“忽悠忽悠”掉了!不信你看那玄之又玄的禅语道言,连维特根斯坦都会甘拜下风的,正如《五灯会元》中说的“胡言易辨,汉语难明”。这种文风一直传到现在,特别是应景文字尤甚,于是华而不实之风大行其道!如此看来,这个古传的“无形资产”倒是传下来了,尽管我们传下来的实物古董少的可怜!
    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个人来说,上了年纪总喜欢怀旧,春节在老家和同学相聚时谈的最多的还是过去的事,包括谁和谁同桌,谁有点喜欢谁......一般都是口无遮掩实话实说的,内容有点雅俗共赏不亦乐乎!不免感到真的是老了,因为和我们小时候的情愫别无二致了,所谓“老小老小”也!不过令我诧异的是,我们下一代受到语言信息的过度刺激,似乎有点“小老小老”的趋势,因为我亲耳听到我大妹的六岁的女儿一本正经地给她外婆讲大灰狼的故事!我只能用她的辈份来解释了,两年前我做舅爷爷的时候她就当了姨了,呵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967-417177.html

上一篇:夜读偶感——庄周乱名实?
下一篇:从卫生习惯看社会进步
收藏 IP: 58.38.43.*| 热度|

2 曾庆平 武夷山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