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慨叹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难!?
杨顺楷 四川 成都
下面的照片是笔者实验室团队在1995年6月24日在江苏连云港召开《L-苯丙氨酸中试技术鉴定会》结束时的全体照。到今日正好是20周年,对此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是很有意思的。
这次技术鉴定会是由江苏省科技局高新技术处委托连云港市科技局,和中科院成都分院联合召开的。笔者(头排右二)实验室团队(后排右八,后排左三,中排右二)20年后的今天,他们在哪里?第一人到加拿大读博后定居加拿大,第二人移民美国;第三人离开本实验室后一直经商)。
鉴定会的专家委员会由7人组成:袁中一研究员(组长,上海生化所,头排左三),曾仲奎教授(副组长,川大,头排左三,去冬82岁去世);委员有徐杰成研究员(上海有机化学所,头排左二),密爱巧研究员(成都有机化学所,头排左四),罗寿桐高工(连云港红旗化工厂),其它2位都是连云港本市的高级工程师;有趣的是连云港市科技局的那位马处长(头排右一),据说是马寅初的侄女。
主要的领导有我所所长刘兆光(已经肺癌去世多年),中科院生物技术处马树恒处长。
这次召开L-苯丙氨酸中试技术鉴定会时,恰好该氨基酸国家攻关项目正在江苏省其它2家大学进行实验室研究,即药科大的酶法合成(苯丙酮酸转氨酶法和肉桂酸酶法)路线,南京工大的海因法路线(本质上仍然是苯丙酮酸转氨酶路线),加上我所同连云港一家企业通过所企合作,完成了国内首家肉桂酸酶法公斤级中间试验(立足于笔者团队88-90国家面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91年3月13通过成都分院小试鉴定);98年秋终于在绍兴亚美生化公司投入百吨级工业化试制成功;后来本工艺技术陆续在江苏滨海,山西晋城共计3家企业投产成功,一直到2005年共计产出L-苯丙氨酸产品2000多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二肽甜味剂阿斯巴甜的产业发展,使得我国成为了继美日德韩之后能够生产此芳族氨基酸的国家。使得95年从上海口岸进口食品级苯丙氨酸(98,5%)价位每吨20万元,因本项目的国产化,而逐渐降低到2005年时的6-7万元;阿斯巴甜进口价也从那时的50万元,因为有国产主要原料L-苯丙氨酸产品提供,国产化学合成阿斯巴甜产品降低到2005年时的每吨15万元万元。
作为我国是一个缺粮国家,因此发展非粮途径生物制造L-苯丙氨酸项目仍然是很有意义的创新项目,我们的这一红酵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法转化肉桂酸和氨生产L-苯丙氨酸正是此种课题,此工业菌种是本所从我国西南山地分离选育而成,无知识产权争议,值得继续深度开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