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晚上到影院看了《智取威虎山》,熟悉的题材,全新的展现,很过瘾。
今早睡醒,想想这个主题也被拍过电视连续剧。没有看过,多年没有看连续剧的体验了,想着几十集下来,也有观众看完一集等下一集。
不管是长的,还是短的,影视创作是要让观众看下去。是长是短,都可以发挥。
脑袋中的线路,都向着本行短路,又想到我们的教学。
我们的教学,首先是让学生能在课堂听下去,然后再说课后能做下去。
大多数的老师都认可,同样一个内容,给我5分钟、5节课、50个小时,各有各的讲法。
可是,培养方案里给出计划,学校给我们提供的条件,大多数的课程,至少是32学时。长期下来,我们已经成了擅长连续剧的演员(我想教师应该是做导演的)。要演电影,怕是有困难的。
这几年给学生开出的讲座不少,但每次讲座几乎都超时!准备时想好了,给学生多留些提问时间,但经常是自己白乎过头了,走出讲堂时还在抱怨为什么学生不提问,而不想想不少学生鼓掌过后的下一个动作,是看表。
每到培养方案修订,都有老师抱怨怎么又压学时,如此压来压去“讲都讲不完”。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该反思的是,是否都需要用讲的方式实施?而在讲的那一部分里,宏观的设计有没有?“完”的标准是否就是手上的那本教材?过时没用的东西有没有放弃?学科的新发展是否加入?冗长的描述是否可以用精炼的案例代替和体现?在细节上的取舍有没有?是否只考虑了你能不能演够那几十分钟,而没有考虑你的观众如何看,是否能够看下去?观众看完的感受是什么?
用“讲完”作目标,缺失太多了。甚至,这就是辛苦工作而效果不佳的根源。好比某些又臭又长的连续剧,集数定下来,再将时间凑够。
我们习惯了看有头有尾的“全面”报道,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新媒体的发展,我们进入了“微时代”。断章取义的话题出来了不少,但是短小精悍的精品也不乏。习惯了长文的我们,至少目前,知道要拥抱新时代,却总对过去恋恋不舍。
影视的发展却是先有电影再有电视连续剧,前者相对后者,算是个浓缩的“微剧”。电影要比电视连续剧高大上一些,我不知我这个影盲是否说错了,至少我看电影少,看连续剧,却是无。这个时代当老师,要在“微”处见功夫,现本事。“微课”不是很火吗?
习惯看长文章而不得不面临短消息之时,才想起最早的微博,却是我们的祖师爷孔老先生的专利!
新时代的我们,更是应该练好“微”功,扬好“微”力了。想想学校给我们配备的32学时、48学时、64学时,地盘不小啊。宏观上做好设计,着眼受众的感受,采用合适的方式,用“微”的炮弹,攻下帮助学生认知、思维、实践的一个个山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