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从妇女及姑娘等称谓看现代与传统

已有 9804 次阅读 2016-3-18 11:09 |个人分类:汉语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妇女, 传统, 现代, 称谓, 姑娘

从妇女及姑娘等称谓看现代与传统

三八妇女节已经过去十天了。在妇女节的那几天,注意到如今许多人把它称为三八女人节,她们不愿意用妇女一词。前几年有个委员在全国政协提了一个提案,要求把妇女节改称女人节或女性节,也有几个委员响应,他们的理由是妇女这个词不好听,“显得气息陈旧,对女性有一定的偏见”,“将大部分女性排斥在外”。

其实,妇女是汉语中非常古老的词之一。古汉语最早大多数是一字一词,有时候两个字经常在一起用,就成了一个词。妇女就是这样形成的一个词。早在《礼记·曲礼下》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居丧时不谈乐事,祭祀时不谈凶事。在办公之处不谈妇女之事。)”而《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范增对项羽说,刘邦进入咸阳之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不抢财物,不乱搞女人,是想做大事情啊)”。

关于女和妇,如果粗粗地说,那么女就是妇,《说文解字》:“女,妇人也。”如果分得细些,那么妇字可以特指已婚者。两个字放在一起,称妇女,它就是女性的总称,从古到今,这是很少的几个词义没有变化的老词。

但是,现在的很多女士却不愿意把自己归到“妇女”一类人中间,他们甚至认为这样做是对他们的侮辱。他们宁愿被称为女人。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历史的长河中,词义往往是在变化之中。有些词虽然词义没有变,但是在人们(至少是一部分人)心目中的“言下之意”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妇女就是这样一个“官方”的词义未变、而在一部分人心中的地位有所变化的词汇。

在几十年前,使用“女人”这个词往往带有粗俗和轻蔑含义,而且常常只是指特定的一个或几个人。“这个女人”、“这几个女人”等等说法都是对被指者很不尊重的。而妇女则是一个集合名词,而且由于是正式的法律用词,使用它似乎还有点新潮,让一个有点文化的干部对一群女士讲话,他开口一定是“你们妇女同志如何如何”,不大可能说“你们女人如何如何”。

如今,女人这个词渐渐地吃香起来了,“我作为一个女人”、“有女人味”、“小女人”等等词汇或短语都常常被人用到,而且没有任何轻蔑的含义,反而好像很有些人情味。它强调的只是人的生物学特征。这是近三十多年以来改革开放引起的人性解放的结果。这对于极左年代禁锢人性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当然,凡事不能够太过,在社会活动中,如果过分夸大人类两性的生物学特征,走向了极端,就容易引起“肉欲”横流,造成社会风气的低下。

由于如今人们很重视自己的生物特性,换句话说,很注意自己是否年轻漂亮,所以人们之间的称呼也较为注意不能够把自己称老了,因为老有时也象征着美貌的消逝。女士特别是这样,如果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被一位小学生称为“奶奶”,她可能会想,哎呀,我现在这样老了!她宁可小学生称呼她为阿姨、青年女性称她为大姐。也正是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网络上有这样多的对女士们的称呼:美眉、美女、白富美、女神等等。

在中国的传统习惯上,人们对别人的称呼总是以“辈份”为最重要因素的。尽可能地高称对方的辈份,以为这样才是对于对方的尊重。这样,你才可能理解为什么称呼中有这么多“爷”。爺(爷)、孃(娘)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就是对父母亲的称呼,《木兰辞》:“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个称呼一直使用到现在。但是,历史上人们竟然用 “爷”来称呼别人,如称别人为老爷、少爷,遇到强盗打劫时口称“爷爷饶命”。叫习惯了,做官的自然就成了“老爷”。

我们再看“姑”字。姑本来是女子对丈夫之母的称呼,也就是今天上午的“婆婆、婆母”。后来也用来称呼父亲的姐妹,这是非常尊敬的长辈。但是,我们看到,后来把丈夫的姐妹也称为姑,只是加一个大或小字。唐人诗句“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小姑是对于丈夫的妹妹这个小女孩子的尊称。

姑孃(娘)本来是姑母的别称。明《初刻拍案惊奇·刘元普双生贵子》中刘夫人嘱侄子王文用给丈夫刘元普物色偏房,王文用看到裴小姐,便道:“有如此绝色佳人,何怕不中姑娘之意!”这里的姑娘是指其姑母刘夫人,孃(娘)字在这里仍然是母的意思。

由于姑母是父亲的姐妹,与婚否无关。所以,后来把姑娘的称呼也给了未婚的女子,如《红楼梦》里的林姑娘、宝姑娘等诸多小姐。这样称呼实际上也是对于未婚女子的尊称。这个称呼一直使用到现在,如今的女子对此称呼似乎仍然能够接受。(关于孃和娘两个字,孃本来是母,娘则是少女。据说唐代的时候还分得很清楚,后来则混在一起,不再分辨了,这里不去细说。)

即使是同一个辈份,传统文化也讲究长幼的差别,而这种长幼的差别往往跟辈份差不多。兄是与父连在一起的,称父兄;弟则与子连在一起,称子弟。现在则很少这种讲究了,甚至要往年轻的方向称。我们小时候,称呼同学的家长总是伯伯、伯母,而如今则大多称叔叔、阿姨(这大概是从俄罗斯到延安的传统,当初毛岸英因为称朱德为叔叔而被毛泽东狠狠地批评)。过去称父亲的同事,凡是与父亲年龄相差不很大的,都称伯伯,只有比父亲小得多如小十几岁的才可以称叔叔。知识分子称比自己小得多的人,也只称呼“兄”,绝不称“弟”,只有对自己的真正的学生才称弟。对女人的传统称呼也是如此,只称“姐”,不称呼“妹”。这样我们才可能理解那时候的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都称为“小姐”,而即使是女下人(女佣)也都被人称为“娘姨”(阿姨)、“大姐”。这些称呼最早都是对人的尊重。只有年龄差别极大,如对幼童才可以称“弟弟”(小弟弟)、“妹妹”(小妹妹)。

现代的人们特别是女子要求称呼得年轻而漂亮,这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不像中国传统文化那样严格讲究辈份和长幼。中国传统文化则要求尽可能称高对方的辈份,认为称长辈就是尊称。怎样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平衡,这既是一门学问,又有赖于人们的语言实践。至于这种语言将来会如何发展,那总的趋势肯定是越来越西化,但是具体的词汇会如何发展,有的时候真是无法预测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963353.html

上一篇:时尚与高尚
下一篇:学术刊物的分区、分级与211、985
收藏 IP: 218.56.198.*| 热度|

25 尤明庆 武夷山 刘光银 徐传胜 霍艾伦 姬扬 郝文涛 黄永义 余昕 孙东科 王显生 李璐 蒋永华 高建国 裴书锋 姚青 戎可 吴斌 蔡宁 宁利中 蔡小宁 xiyouxiyou aliala xchen shantouxi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