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出高校看高校学生创业
这两天,高校学生创业创新这个话题在各高校掀起了风浪,大家都非常关心这个事情。我消息不大灵通,只是昨天看网上议论才注意这个事情。看了科学网博客上张海霞老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和赵美娣老师《跟风式创新》两篇文章,我觉得她们两位的议论和担心是有道理的,她们担心耽误了学生的学业,担心一窝蜂地胡乱“创新”。他们都是高等学校的在职教师,我虽然退休了,但是,作为曾经的高校教师,我和她们一样,我们对于学生的爱护和负责之心也是理所当有的。
不过,我想,正因为我们都是或曾经是高校教师,我们看问题的着眼点往往只囿于高校内部。如果我们跳出高校看一看国务院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我们就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我觉得张、赵两位老师都只着重于“创新”,怕创不了新,成了闹剧。她们两位的文章中都没有注意到文件中所说的“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这一句中的“创业就业”这个词,这里创业与就业之间没有顿号,不是创业和就业,而是创业就业。
昨天,一位民营企业家对我说到了“每年七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想对于一个国家,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这都是一个大难题。
让这些大学生到现有的企业去,现有的企业是否能够消化得了?现有的企业都是基本成型的,比如,需要操作工,大学生们是否愿意去,企业是否能够给出大学生们期望的工资,这些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退回去,不招这么多大学生,行不行?显然不行。而且,招来了大学生在大学里多少受些大学教育,对于他们在思想上、见识上、知识上,都是有大的提高的。我们把大学生与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同龄人相比,会发现两者在情趣、思想、看问题的思路等方面确实有许多不同,无论哪一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这一点,我们光看在校的学生是不容易看出来的。我们往往总觉得我们这些学生不行,因为我们缺乏比较。
让大学生创业,会产生许许多多小的、微小的企业。他们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甚至会觉得无路可走,“穷则变、变则通”。人为自己干与为他人干是不同的,过去人民公社生产队,农民觉得是为他人干,后来承包了,为自己了,没有办法的事情也想出办法来了。大学生创办的小企业、微小企业,就是为自己干,就有可能想出新的好的办法了。
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尽可能大的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创业就业与单纯的到现有企业的不同了。
创业就业的意义,说不定与农村土地承包可有一比。
总而言之,我们要跳出大学去看待大学生创业就业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一些新的看法。我的想法不一定对,更不可能全面,只是提出一个思路,供各位在职的同志作参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