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单位研究生部和研究生会的邀请,2024年11月27日(周五)下午,本人给研究生简单介绍了我国科研项目的资助体系,算是研究生会“星河问道,智启未来”科技能力提升计划的第一期。
1945年7月,范内瓦·布什牵头完成《科学:无尽的前沿》,此时布置任务的罗斯福总统已经去世,就提交给继任总统杜鲁门。报告倡导成立独立国家机构支持科学研究,被公认为是美国科学政策的“开山之作”。
图1:《科学:无尽的前沿》封面
1950 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法案》,同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科学院成立于一个月后的11月1日,作为政务院组成部门,行使主管国家科学事业的政府职能部门,可以说即使科研主管部门,也是科研任务具体实施者。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61年颁布《科研十四条》,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起点和里程碑。从1958年我国决定开始搞核武器,一直到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科学院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两弹一星上,中国科学院投入了40多个单位、17000多名科研人员,占全院科研人员的三分之二。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就有了“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确定了7个重点发展领域:航天、激光、信息、自动化、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军口2个,民口5个,据说这还参考了钱学森的建议。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立“科教兴国”战略。随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启动,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1998年)开始实施。
2006年,我国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个纲要对后来影响很大,确定了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安排16个重大专项,重点安排8个技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科学问题,并提出实施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特别是16个重大专项,具体落地了,成为后来国家科技计划重要一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的是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08专项),很多科研人员都参与过这个专项。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作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将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整合形成五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将973计划改为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随后,《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和《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对间接经费、奖励经费、结余经费、预算调剂权限、劳务费比例等具体问题进一步调整完善。
基于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8-2023年),对我国科研投入进行了分析,包括占GDP比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比例,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比例,政府属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等活动主体经费占比等。
图2:2018-2023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增长情况
用两个指标来佐证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增长。第一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衡量全世界各经济体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全球创新指数。2016-2024年近10年间,中国的增长最显著,从2016年的第25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可以说是一年一个台阶。2023年下降一位,但2024年又回升到第11位。
2016-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三十个经济体
第二个指标是科睿唯安发布的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该统计基于过去十年中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其论文引用量在同学科和发表年份的所有论文中高居前 1%。在全球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群体中,高被引科学家的占比约千分之一。中国入选人数逐年增长,而且占比增长明显;与此同时,美国入选人数占比逐年下降,但差距依然明显。
2021-202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数量前十的国家
之后,分别介绍了国家科技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项目,地方、企业和其他项目作为一类介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所属学部与生命学部管理的学科
在提问中,感觉还是缺少一些针对研究生和博士后项目的介绍,包括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因为这些项目不由我们部门管理,所以我了解不多。而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目前还是试点,只针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八所高校。
报告结束后,还收到研究生会送的感谢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