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中国科学院学部,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现设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等六个学部。但是在2003年之前,只设有五个学部: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2005年学部设置出现较大变动,增加“信息技术科学部”,“生物学部”改称“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六个学部设置沿用至今。
2020年9月22日,根据中国科学院官网数据,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共有150位院士。留意近十年来的院士增选,我有个大概印象:新增选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生命科学领域院士比重逐渐降低,医学领域院士比重逐渐增加,为了证实我的猜想,我进行了大致统计。
2003年新增选院士58名,数学物理学部10人,化学部10人,生物学部11人,地学部10人,技术科学部17人。生物学部中,生命科学领域9人,医学领域2人,生命科学:医学=4.5:1。
2005年学部设置出现重大调整,新增选院士51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最终入选12人,生命科学领域8人,分别是:方精云(生态学)、王大成(分子生物物理学)、王恩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邓子新(农业微生物学)、陈晓亚(植物生理学)、贺 林(医学遗传学)、赵国屏(分子微生物学)、常文瑞(结构生物学)。生命科学:医学=2:1。
2007年新增选院士29名,是近十多年来增选院士最少的一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最终入选7人,全部来自生命科学领域,分别是:杨焕明(基因组学)、陈润生(生物信息学)、孟安明(发育生物学)、武维华(植物生理学)、段树民(神经生物学)、赵进东(植物生理学、藻类学)、谢华安(植物遗传育种)。生命科学:医学=7:0。
2009年新增选院士35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最终仅入选5人,是近十多年来当选人数最少的一次,生命科学领域4人,分别是:庄文颖(真菌学)、尚永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林鸿宣(作物遗传学)、隋森芳(生物物理学)。生命科学:医学=4:1。
2011年新增选院士51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最终入选9人,生命科学领域6人,分别是:朱玉贤(植物生理学)、张明杰(结构生物学)、李 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康 乐(昆虫学)、黄路生(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舒红兵(细胞生物学)。生命科学:医学=2:1。
2013年新增选院士53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最终入选9人,生命科学领域7人,分别是:金力(进化遗传学)、施一公(生物物理学)、桂建芳(鱼类遗传育种)、高福(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韩家淮(细胞生物学)、韩斌(作物遗传与基因组学)、程和平(细胞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生命科学:医学=3.5:1。
2015年新增选院士61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最终入选12人,生命科学领域8人,分别是:李蓬(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宋微波(动物学)、张旭(神经科学)、邵峰(感染与免疫的分子机制)、周琪(干细胞生物学)、徐国良(分子遗传学)、曹晓风(植物表观遗传学)、阎锡蕴(纳米生物学)。生命科学:医学=2:1。
2017年新增选院士61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最终入选13人,生命科学领域7人,分别是:刘耀光(植物遗传学)、陈晔光(细胞生物学)、季维智(生殖与发育生物学)、种康(植物生理学)、徐涛(生物物理学)、蒋华良(药物科学)、魏辅文(保护生物学)。生命科学:医学=1.2:1。
2019年新增选院士64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最终入选10人,生命科学领域6人,分别是:董 晨(免疫学)、郝小江(植物化学)、骆清铭(生物影像学)、马兰(神经生理和药理学)、钱前(作物种质资源)、谢道昕(植物生理学)。生命科学:医学=1.5:1。
综上,2003-2019年,一共9次院士增选,除了2007年度和2009年度明显偏低之外,其他7次总数变化不大,五六十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数量也基本稳定:9-13位。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院士比例分别是:4.5:1、2:1、7:0、4:1、2:1、3.5:1、2:1、1.2:1、1.5:1。虽然有波动,但是,可以得出“生命科学领域院士比重逐渐降低、医学领域院士比重逐渐增加”的判断。具体原因,本文不做分析,留给读者自己体悟去吧。
表:2005-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情况
图: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当选院士中生命科学领域和医学领域的比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