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1月19日,科睿唯安(Clarivate)公布了2019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共有6216名科学家入选。何为“高被引科学家”?这要从学术论文需引用参考文献开始谈起。现在科学之所以能飞速发展,原因之一是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经过同行评议后,发表到专业学术期刊上,供全世界共享。一项科学研究,几乎很难凭空产生,都要基于前任的研究,而学术论文要求,引用前人或同行公开发表论文中的结论或方法,要将该论文明确列出,最终,该论文引用的所有论文,形成参考文献。一篇学术论文发表后,如果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这篇论文越重要,这就是“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CI)的缘起。一个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也是基于“科学引文索引”生成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基于2008-2018年期间的论文引用情况。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上榜人数为4人,分别为:李家洋院士(图1)、周俭民研究员、储成才研究员、高彩霞研究员,前三位来自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后者来着交叉许可,全都来自植物科学相关领域。在“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中国内地科研院校共18人上榜,其中,中国科学院上榜人数为8人。这充分说明了遗传发育所在中国植物科学相关领域的重要地位。
图1:李家洋院士
从科睿唯安公开发布的分析报告(图2)和名单中了解到,名单涵盖科学和社会科学,划分为21个学科领域,其中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有11个学科,占了学科门类的一般以上,包括:农业科学(Agricultural Sciences)、生物学与生物化学(Biology & Biochemistry)、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免疫学(Immunology)、微生物学(Microbiology)、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Molecular Biology & Genetics)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Neuroscience & Behavior)、药理学/毒理学(Pharmacology/Toxicology)、 植物学与动物学(Plant & Animal Sciences)、精神病学/心理学(Psychiatry/Psychology )。其他学科包括:化学(Chemistry)、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经济学与商务学(Economics & Business) 、工程学(Engineering)、地理科学(Geosciences)、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数学(Mathematics)、物理学(Physics)、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General) 、空间科学(Space Science)。另外单独还有一个研究领域为交叉学科(Cross-field )。这11个生命科学相关学科共包括2132位科学家,而21个学科一共3725位高被引科学家,由此看见,生命科学研究热度高,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大有可为,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竞争压力也很大。
图2:分析报告(Executive Summary)首页
不考虑交叉学科,就分析这21个学科领域。世界范围内,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最多的是临床医学,占比7.01%,最低的是数学,占比1.43%。但是就中国内地而言,人数最多的领域是化学,最少的领域是药理学/毒理学与空间科学,直接没有科学家入选。临床医学、经济学与商务学、免疫学和精神病学/心理学等四个学科只有一位科学家入选。如果比较各领域科学家占21个学科总入选比例,中国大部分领域都小于世界均值(图3)。
图3:世界和中国内地21个学科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比例
但是中国内地的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和数学的高被引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均值(图3),即使与美国相比,也相差无几,中美在这五个学科领域的入选科学家人数对比分别是:72:77、43:13、63:20、65:73、18:19,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的高水平科学家人数已经远超美国。除数学之外的四个学科应该说更偏向工程、更偏向技术、更偏向应用。除了上述五个学科,其他大部分学科中美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图4)。
图4:中国内地和美国21个学科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数量
分析2014-2019年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11个主要国家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变化情况(表1)。2014-2017年,世界范围内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保持在三千多人左右。2018年起,跃升至六千人以上(表1)。这期间,美国所占比重近几年虽然略有下降,但是仍然远远领先其他国家(表1和图5)。2014年,中国内地入选数量位居世界第四,排在美国、英国和德国之后(图6),但是在稳步上升,2016年几乎与德国齐平,2017年超越德国,2019年超越英国位居世界第二(图6),当然距离第一的美国依然有巨大差距。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英国和德国所占比重近几年来有下降的趋势。而近年来在诺贝尔奖方面硕果累累的日本,2014年还能排名世界第五,2019年已经下降到十名之外了。
图5:2014-2019年各国高被引科学家所占比例
图6:2014-2019年各国高被引科学家所占比例(美国除外)
一方面,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在卓越科学家总体数量上,距离美国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生命科学相关领域(图4),数量最多的临床医学领域,中国内地只有一位科学家: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吴一龙教授。免疫学中国内地也只有一位入选:清华大学董晨教授,今年刚刚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精神病学/心理学唯一一位入选者是: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的胡赤怡教授。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这三个领域都只有两位内地入选者,分别是: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华大基因的汪建董事长和杨焕明院士、北京师范大学贺永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左西年研究员。我们还要继续虚心向美国学习,注重真正的开创性研究工作,取得原创性、引领性的突破。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在若干领域正在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略有超越,同时,中国内地一直在保持快速追赶的势头。中美之间的差距不断地在减小。中国逐渐在超越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我们在偏应用、偏工程的领域已经实现弯道超车,这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要想在更多领域加快追赶速度,还是要注重基础研究。当然,有人也会说,中国这么多人,卓越科学家比英德等欧洲国家多还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人口多并不意味的卓越科学家就多,印度的人口马上就要超过中国了,卓越科学家数量根本排不上号(2019年只有10位印度科学家入选)。而瑞士作为一个只有850万人口的小国,2019年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位居世界第九,而且近几年一直位于世界前列。
本文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2019研究前沿热度指数》 结论基本一致: 美国整体仍最活跃,中美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差距缩小 。英国和德国排3、4位。美国除了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以及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领域之外,在其他七个领域的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得分均排名第1,领先优势明显。中国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领域以及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这三个领域排名第一。这是因为《高被引科学家》和《研究前沿热度指数》的数据源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年度稍有区别。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科学大院,公众号风云之声进行了转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