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j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djing

博文

比肩诺贝尔的比利时化学家欧内斯特·索尔维

已有 7660 次阅读 2017-4-8 23:30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大家想必都看过下面这张照片,这张合影号称是二十世纪物理学界最豪华的聚会。照片中一共有29人,其中17人获得诺贝尔奖,即使没获诺奖的也都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

 

 

 

物理学最豪华聚会.jpg

 

 

后排11人,左起:皮卡尔德(A.Piccard),亨利厄特(E.Henriot),埃伦费斯特(P.Ehrenfest),赫尔岑(Ed.Herzen),德唐德(Th.de Donder),薛定谔(E.schrodinger),费尔夏费尔特(E.Verschaffelt),泡利(W.Pauli),海森堡(W.Heisenberg),富勒(R.H.Fowler),布里渊(L.Brillonin)。

中排9人,左起:德拜(P.Debye),克努森(M.Knudsen),布拉格(W.L.Bragg),克莱默(H.A.Kramers),狄拉克(P.A.M.Dirac),康普顿(A.H.Compton),德布罗意(L.de Broglie),波恩(M.Born),波尔(N.Bohr)。

前排9人,左起:朗缪尔(I.Langmuir),普朗克(M.Planck),居里夫人(Mme Curie),洛仑兹(H.A.Lorentz),爱因斯坦(A.Einstein),朗之万(P.Langevin),古伊(ch.E.Guye),威尔逊(C.T.R.Wilson),理查森(O.W.Richardson)。

这些人在物理学领域取得的成绩就不用赘述了,我也不是学物理的,量子力学我更是不明白。大家对这张合影很熟悉,但是可能对这张照片的背景不甚了解,譬如我。这次正好有机会深入了解了一下。

这张照片摄于192710月,地点是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索尔维是一个人的名字,欧内斯特·索尔维(E. Ernest Solvay1838-1922),是比利时工业化学家,他发明了氨碱法生产碳酸钠(又称为索尔维制碱法),并申请了专利,并建厂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其实之前已有人取得氨碱法制碱的专利权,但均未能实现工业生产),从而积累的大量财富,这有点类似诺贝尔发明TNT炸药。诺贝尔利用自己的财富设立了诺贝尔奖,而索尔维则创立了索尔维会议。而诺贝尔生于1833年,比索尔维大五岁,但是诺贝尔去世比较早,18961210日逝世。诺贝尔奖是在他去世前一年设立的。当然,索尔维也设立了两个科学奖项,但是没有诺贝尔奖那么有名。

索尔维会议(Solvay Conference)分为物理学会议和化学会议,每三年召开一次,最先有的是物理学会议,始于1911年,而且影响也更大。期间因战争等不同原因延误过几次,2014年,第26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美国召开。化学会议始于1922年,2013年,第23届索尔维化学会议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召开。索尔维会议采用邀请制,被邀请来参会的大多都是业界大牛。

欧内斯特·索尔维

 

参加这个会议的科学家不仅在物理学领域影响很大,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薛定谔(后排左六),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虽然只是一本小册子,但是这本书却影响了很多人,使很多物理学家转而投身生物学,或者是分子生物学,从而促进了现代生命科学的诞生。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者詹姆斯·沃森就是其中一位(当然沃森不是物理学家)。

薛定谔

另外一位是威廉·劳伦斯·布拉格爵士(中排左三),他和他的父亲威廉·亨利·布拉格一起在1912年—1914年之间创立了一个极重要和极有意义的科学分支——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因此在1915年爷俩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年他还是个小伙子,25岁,基本上是创纪录了。利用这个方法,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DNA的结构才得以解析。后来布拉格爵士又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多年,卡文迪许实验室在科学史上那也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在他担任主任期间,生命科学领域如雷贯耳的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成立,又孕育了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爵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1951-1047641.html

上一篇:第七届亚太地区秀丽线虫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
下一篇:漫谈沃森的“The Double Helix”在中国的出版
收藏 IP: 211.100.11.*| 热度|

1 马德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