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ming8004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ming800403

博文

不能因PM2.5放弃工业化战略

已有 3003 次阅读 2013-3-15 22:41 |个人分类: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工业化, 阴谋

RT
否则只能说明,所谓的PM2.5事件只是国际反华势力猎杀“中国龙”的阴谋。
中国空间绝后的煤炭消费是史无前例的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中国近一半的煤炭用于发电(而社会用电量中的70%是用于生产部门),钢铁工业约占20%,加之建材和化工行业,总计约占煤炭消耗量的70%。

即使电煤可以为燃油和天然气发电取代,但是钢铁和水泥工业中的煤炭消耗是无法替代的。同时,世界油气市场也没有额外的资源供中国发电。

但是,大规模基本建设和外贸出口一旦退潮,由其造成的钢铁和水泥工业衰退将迅速传导到能源产业,以至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交通运输等部门。未来我国煤炭产能过剩5-10亿吨,将不是一个过分的估计。

而且,由于大型货物运输至少用掉了全国1/2以上的石油消费。因此,一旦国民经济退潮,一半以上的重卡趴窝,即使全社会汽车保有量突破3亿量,我国的石油消费也不会超过4-5亿吨。

因此,只要中国的工业怪兽停下来,中国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都会降下来,但是这也是世界的不可承受之轻。

21世纪初我国对外贸易和基本建设的大规模狂飙突进,从本质上说也是加入WTO的成果之一,中国人力资本的优势充分弥补了自然资本的劣势,也使得中国重工业单兵突进的大跃进持续十年而不衰,也使得世界经济,尤其是BHPB/RT、淡水河谷和袋鼠国进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宴。

如果没有中国需求,世界能源和大宗原材料市场将早已陷入低潮,而不可能在国际金融风暴风云诡谲的局面下,仍然保持着危机前的坚挺。

当然大宗资源性产品的坚挺也是国际金融资本的避险需求,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中国需求。所以,中国不能乱,这不仅是中国的需求,更是国际金融资本的要求。一旦中国需求丧失,能源、原材料包括北美大豆的价格都会变得惨不忍睹。即使最反对北京的政治家也不敢看到那种景象。

因此,工业化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着经济增长,关系着就业,也关系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整个世界都不会允许中国工业衰退。也就是中国煤炭需求是刚性的。
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约占pm2.5总来源中的40%,但这主要是增加了高空大气中的气溶胶(火山喷发的二氧化硫也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对温室效应起到了抑制作用),而尘霾确主要是近地层空气的物理现象。况且随着大气环流,高空大气中的气溶胶可能长风几万里,被吹到东洋扶桑或者爪哇国去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主要环境影响是酸雨。中国大多数电厂和焦炉建成于近10年,其热效率和脱硫除尘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近年来,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反馈看,我国酸雨危害并没有加剧发展,似乎可以说明硫氮的排放与煤炭消费逐渐脱节。同时硫氮也都是生命必须的营养元素,特别是大气中氮的沉降,被认为是土壤中氮肥的重要来源。
交通源释放的pm2.5被认为占总量的20%,而且70%的交通流量集中在公路沿线以及乡村。城市交通释放的pm2.5虽然只有6%,但问题是城市面积还不到国土总面积的5%。城市内部的交通源污染足能使城市的环境压力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对于已经没有什么工厂的大城市,比如北京,其大气污染,主要是北京人自己造成的,而不是周边河北地区的工业化。
 
PM2.5问题一开始就带有了浓厚的泛政治化意味。一方面制造了国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创造了观测设备、空气净化器等广阔的商机,特别是对那些苟延残喘的日系家电厂商,这无疑又是一根救命稻草。
从技术的角度,PM2.5其实是一些搞不清楚是什么,甚至可能永远也测不准的东西。就像COD一样,PM2.5只是总量指标,只反映了细粒子的总量,但无法反映细粒子的组成与成分,也无法反映其生物学毒性。科学网网友bobearth说:“这个需要看什么情况,PM的质量浓度只是一个指导值,更多需要和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和粒径等相关,我们国家PM高很多和矿物气溶胶有关,(生物学毒性)没有那么严重。”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4&do=blog&id=516214因此,PM2.5不可能作为衡量空气质量的绝对指标,甚至根本无法反映空气质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气溶胶的生物学毒性和汽车尾气中有机挥发物等本质上是不同的。
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再灵敏的观测仪器、再可靠的实验手段,也不免骗人,从而出现正确的“错误”。规范的气溶胶采样器采样过程中会除湿,否则有雾的地方浓度值可能就很高。 事实已经证明,在干燥有风的时候,北京PM2.5的本底值大约是20~50。只要空气湿度增大,PM2.5的观测值立即爆表,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本底浓度并没有如此大的变化,这似乎已经暗示了水汽含量已经干扰了PM2.5的观测。
PM2.5实时监测大致有三类。第一类以“石英微量震荡天平法”为基本原理,优点是PM2.5的质量变化与石英微量天平震荡的震荡频率变化之间有明确的定量关系,缺点是无法解决样品中挥发性和半挥发性物质的损失,导致测定结果被认为偏低。
第二类是以“β射线法”为基本原理,居于两个假设,其一是仪器的石英采样滤膜条带均一,保证“零点”不变,其二是采集下来的PM2.5粒子均一,对β射线的衰减强度一致,而上述两个假设往往是不成立的,因此测定数据往往被认为“偏高”;
第三类是以PM2.5粒子光散射为基本原理,是靠粒子对光的散射先测定出来粒子的数量和体积,最后折合成质量浓度,但粒子的密度是变化的,因此,所得数据被认为不准确。
在实际监测中,这三种数据各不相同。事实上,它们在学界都存在很大争议,在湿度过高或污染物浓度过大的情况下,三种方法所测定的数据差别更大,根本无法比对。
监测PM2.5日均浓度则准确得多,技术上也简单得多:在实际环境条件下,利用大流量或是中流量滤膜采样器采集(3个)PM2.5样品,经恒温恒湿后称重(平均)即可获得每天一个PM2.5的平均质量浓度,这也是美国环境保护署认可的方法。具有争议的实时观测数据,则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670677.html

上一篇:新农村不是农村
下一篇:江 猪
收藏 IP: 113.140.84.*| 热度|

3 宁利中 杨学祥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