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ming8004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ming800403

博文

南昌工程学院成立水土保持学院

已有 2966 次阅读 2024-1-23 18:30 |个人分类:教学相长|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南昌工程学院成立水土保持学院

日前,南昌工程学院成立水土保持学院,这是我国既北京林业大学、河海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后第四个水土保持学院。学院下设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水利工程、园林、风景园林等四个专业,招收林业硕士,并培养水利工程(学硕)和水利土木工程硕士(专硕)下设生态水利方向的研究生。

115日,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校党委组织部欧阳子龙部长宣读了关于分设水利工程学院、水土保持学院的决定。校党委副书记吴泽俊代表学校讲话,指出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分设水利工程学院、水土保持学院是学校和学院发展的需要。吴泽俊副书记的讲话中回顾了从南昌水专到南昌工程学院的专业发展历程,从最初水工、水保、机电三个专业,到今天十几个学院、几十个专业。院系和调整都是为了与时俱进,院系合并是为了形成合力,院系分设是为了突出特色和重点,都是为了适应发展的需求与机遇。吴泽俊副书记希望水利与水保学院再接再厉,水利学院做大做强,水保学院做精做特。

据悉水土保持学院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创办的水利部南方水土保持干部培训班,经历过水土保持系、生态环境系等发展阶段,1983开始招收普通大专生,成为学校恢复为高等院校后(即南昌水专时期)最初的三个专业(水工、水保、机电)之一,也是学校第一批“专升本”的专业。在四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含南方水保干训班)培养了一批知名专家和行业领导,与大量终生为行业发展默默奉献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态环境系期间由一个专业衍生出园林、城市规划等专业。

随着学校2004年升格为本科的南昌工程学院,为了形成合力、做大做强优势学科,水利工程系与生态环境系院系合并为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城规等专业划归土建学院),成为全国高校水利类院系中学科专业较为全面、且唯一强调水利工程结合生态的特色学院。2012年,水利与生态学院开始招收水利工程专业硕士。2018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比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始招收水利工程学术型硕士。本院相关专业作为水利专硕、学硕下的“生态水利”方向,为学校创办研究生教育做出了贡献。2021年,以本院相关专业为基础,正式获批林业硕士(专硕)硕士点。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为了实现学校“十四五”“十五五”及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需要,满足社会与行业发展的新需求,特别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不断增长的专业人才需求,凝练专业特色,并做精做优,2024年新年伊始,学校决定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分设为“水利工程学院”和“水土保持学院”,将水、土、植被(生态)密切结合的相关专业组建为水土保持学院。

水土保持学院将继承40年专业发展的优良传统,突出工程与地域特色,卓厉奋发、再接再厉;依托水利类院校扎实的水利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基础,坚持水利、水保工程与生态相融合,以工程措施促进生态恢复,以生态恢复增强工程安全和景观效果;基于水土保持及农林工程等行业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山水林田湖草沙”空间系统、“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奋斗目标,在流域水土资源高校利用和水土流失防治、流域水土资源和环境监管、农业水利工程和高效用水、灌区生态环境、非点源污染防控、森林资源保育与特种经济林开发、园林绿化和景观设计、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以及矿山等废弃地整治、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打通“产学研用”联系,进行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培养广基础、宽口径、应用型,既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又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与发展潜力的专业人才。

多年来,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先后在红壤丘陵区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城市水土保持、香料植物(香樟)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参与编写的《深圳市水土保持规划》是全国第一部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目前我院教师、学生正在参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距上一次土壤普查已40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419081.html

上一篇:海河流域防洪体系的薄弱环节
下一篇:十二生肖中的兔和猫(虎)
收藏 IP: 118.212.201.*| 热度|

3 檀成龙 宁利中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