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连续去密云山区考察了两次。主要考察当地生态植被恢复情况。有一些感触,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1)山区生态恢复良好。现在山区基本上山清水秀,很少见荒山秃岭。见过初期,大约60年前后,北京山区造林成绩斐然。当时造林多是油松和侧柏,现在长势很好。油松看上去都是漆黑一片。也就是说,只要选择合适的树种,在适合的立地条件上,北京山区人工造林是很容易成功的。
(2)山区经济林规模很大。我去的是密云大城子镇,可能并不能代表整个北京山区。大城子镇山区里面栗子林特别多,道路两旁山坡上,只要是能看到光板地的基本上都是栗子林。栗子林种植过程中要清理掉地面所有植被,显然会引发水土流失,存在土壤质量退化风险。北京山区发展经济林历史悠久,有很多栗子树、核桃树年龄过百,见过初期种植的栗子树很常见。都是参天大树了,长势很旺。说明北京山区发展栗子、核桃很适合。
(3)经济林似乎不具有比较效益。这次考察过程中,很多村官村民咨询有什么好果树品种。都觉得现有的栗子树、核桃树、梨的经济效益不明显,远不如出去打工。我感觉选择比现有经济林更搞效益的果树品种,这个似乎还真的很难。当地人对植树造林是支持的,也知道改善生态环境,可以美化生活,吸引人过去旅游。但是,他们认为不够直接。
(4)山区沟道治理很震撼。考察了几条沟道,沟道的治理让我感到震撼和气愤。震撼的是规模特别大。一条沟住人也就是几百到千把,也就是一两公里或者多点儿。沟道全部沟渠化,而且是很宽、很深,标准很高的哪种。不仅两岸用石头混凝土砌起来,而且沟底也全部混凝土化,更要命的是层层的跌水坝。河流已经死亡,只是多了个超标准的沟渠,一点儿近自然、生态河流的概念都没有,投资过多、浪费厉害。本人是学地貌学的,搞一些自然河流恢复工作,看的我心痛啊。
通过这两次考察我觉得做科研需要与实际适当的结合,这样科研可能更接地气。但是,也不能就是为了接地气勉强自己去接地气。我从事的水土保持领域与山区生态环境、当地人的生活有着广泛、密切的关系,应有机会就去山区考察,看看当地的生态环境情况,寻找、培育科研点,调整研究思路。
当然,山区风景秀美、空气新鲜,蓝天白云、民风淳朴,心情放松,对我来说是一件美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