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

博文

如何解决研究生后半程的懈怠问题? 精选

已有 11099 次阅读 2023-12-7 11:4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前天,张忆文老师在科学网上发表了篇《研究生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怎么办?》,点击量惊人,说明这个现象是真实、广泛地存在,这似乎点到了诸多研究生导师敏感的神经中枢,是指导研究生过程中一个卡脖子问题,一个难以解决的顽疾。

在这个问题基础上,我更进一步延伸出一个问题,就是这篇博文的题目:如何解决研究生后半程的懈怠问题。研究生前半程,为了满足毕业需求要发表一篇小论文,但随着论文发表后,研究生对学业开始懈怠,开始对学位论文工作不以为然。说直白一点是,发表了一两篇小论文后,就不愿意干了,撂挑子了,最终学位论文写得不理想,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个是我最近几年遇到的一个头疼的问题。前些年,研究生发表一篇小论文,我感到很高兴,意味着这个学生开始找到感觉了,要进入科研状态了。意味着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发表更多的论文,往往会朝读博方向发展。这几年情况大有不同,可能是社会进步了,学生更社会化了。发表一篇论文后,往往对学业开始表现得懈怠了,主观上可能也是要努力的,但客观上已经有劲使不出了,没有动力了。

今天,我试着来解这道题,顺便也对张忆文老师的难题,也能做个不同程度的回答。

昨天晚上看到一个企业管理的视频,里面提到:团建提高不了团队的凝聚力,它取决于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重叠性,重叠性越高、越一致,团队就越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我觉得很有道理,换言之,如何将团队的目标,例如课题项目任务或导师对成果预期要求,能与每个学生的科研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这才是团队发展核心,也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

显然,导师的目标与研究生的目标一致起来,沟通是关键。师生之间若不能开诚布公地谈目标,谈思路,相互缺乏有效沟通,就无法实现小目标与大目标的协调。师生之间也只有打哈哈,戳马虎眼,应付了事,敷衍推脱,虚头巴脑,相互生分的伪交流,表面化交流。真诚有效沟通的基础是相互信任,缺乏信任,也就失去了沟通的基础,就成了攻守双方相互打太极,说一些云里雾里,虚头巴脑的场面话了。

为何构建不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呢。说到底,还是目标不一致,价值趋向不同导致,相互怕对方辜负自己、妨害自己,这似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学生怕老师布置任务,浪费时间,坏了自己前程,因此,对导师避之不及,不可能积极主动交流。老师就天天担心学生的学位论文不咋地,也怕毕业后抽查出问题。因此,师生各怀鬼胎,都有一笔小九九,都有焦虑和担心,相互怨恨,彼此缺乏信任,都没有安全感,都怕对方连累自己。学生怕导师要求高,连累自己毕业;导师怕学生学位论文太水,抽查出事连累自己的职业。

与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后的懈怠不同,博士研究生追求达到毕业的要求,更追求做出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更多、更好的成果,为了能有更多机会,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些目标与导师的目标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博士生往往较硕士生有更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博士和硕士两个方面,也阐明了师生目标协调的重要性。关于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后,对学位论文的不重视问题,这看似一道无解的题,其实还是有工作可以做,还是值得尝试和努力。

第一是多沟通,多交流。导师与研究生对学术标准的理解有着天然、难以弥合的分歧。因此,师生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减少培养方向性的误判,减少培养过程中走弯路的机会。如果学生压力大,将交流进行的轻松一些,多关注具体的研究点进展如何,讨论透彻。注重氛围的培养和把握,别搞得关系太僵硬、太紧张。

第二是坚持标准,充分指导。明确学校和导师对研究生毕业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包括导师本身对学位论文的要求,严格把握论文质量关,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究条件并给出充分的指导时间。坚持学术标准和原则,同时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一方面讲清楚标准,另一方面增加供给,两个方面一起抓。指导过程中给的建议要具体,让学生容易上手。亦师亦友的同时要坚持原则,严厉严格同时还要给予足够的关怀。同时要将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工作量、难度与学院、行业的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毕业论文的整体设计。

第三是开题中期资格的匿名评审制。当前研究生的开题、中期、送审、答辩都存在一定的放水现象,缺乏严格、苛刻的审核与评审,这应该不是什么新闻。如果开题、中期能像投稿论文的匿名评审一样,这将会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八十名学生开题报告材料送出去评审,三个月后出一个通过匿名评审的名单,例如只有六十名学生通过评审,做得不好没有通过匿名评审的同学,就无法如期开题了。这时候,即使导师到单位去闹,也无济于事了。如果有这种机制,估计学生写开题报告、中期报告,会像写发表的小论文一样认真、投入。这时候,研究生和导师就完全在同一个战壕里面了。当然,这是一个设想,不现实的设想。

第四是导师提升人格魅力。人微而言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与其每天烦恼这些事情,还不如想一想如何发展自己,提升个人实力和人格魅力。导师要有人格魅力,学生也就愿意和听从导师的任务安排,甚至还会举一反三、自我提升要求。人格魅力从哪里来,例如导师非常吃苦敬业、有很好的学术素养,这是从专业和人格上引领。但这个不直接,属于潜在的素养,更直接的是导师手里有权、头上有帽子、治学生有办法,让学生望而生畏,不寒而栗,同时,学生还念念想毕业后能得到导师的提携和帮助,这时候小导师的很多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

研究生不听导师的安排,这些导师大多都是小导师,不是权高位重的大牌教授,缺乏对研究生不怒而自威的压迫感,而且学生也不指望在日后事业上能得到导师任何切实帮助。所以导师还是要先将自己发展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成为学生羡慕的人,崇拜的人,惧怕的人,同时向往且愿意归附的人,这也是一个破解学生指导难问题的一个关键。

学生是很实际的。这里举一个例子,如果小导师让研究生在饭桌上喝杯酒,很可能会遭到研究生的当面顶撞和背后的diss。如果小导师不识抬举硬劝酒,大概率会闹得不欢而散,也是自讨苦吃。相反,研究生遇到大老板,往往是满怀虔诚,诚惶诚恐,倍感荣幸。即使大导师不劝他喝酒,他也会自饮,甚至自罚三杯。能与大老板喝上一杯,几乎成了他们漫长一生为数不多的荣光和永远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729-1412832.html

上一篇:挖雷游戏中的人生道理
下一篇:导师眼中的师生交流“断亲”现象
收藏 IP: 211.145.54.*| 热度|

25 张忆文 宁利中 苗世远 崔锦华 邓雅文 贾玉玺 周浙昆 郑永军 李学宽 卫文强 孙颉 褚海亮 汪凯 王成玉 杨正瓴 朱晓刚 葛维亚 丁海霞 李可 李沣 刘跃 王安良 guest61515506 Yuangj199 guest6536900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