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成为教师是我读书时的梦想
我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师范院校,博士在中国科学院攻读。在大学里一边教书育人做教育家,一边从事科学研究做科学家,是我读书时候的梦想。2008年,我获得博士学位后,顺利进入大学参加工作,理想照进现实,实现了我读书时候的梦想。在大学教书与科研是我青年时的梦想,也是我人生职业的审慎选择,因此,一路走来不管工作上有多忙,我都很少感到辛苦,因为这是我无悔的选择。回顾工作十五载,在大学做教师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棒的选择,也是一份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事业。
2.青年人的野心比金子还珍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无数中国人实现了属于自己的中国梦。我常鼓励研究生,要根据国家需求、个人爱好和能力,胆量要大一些,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做一个服务行业、服务国家有所作为的人。孟夫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他的人生乐趣,我也深有同感。更进一步来说,我对有能力,有梦想,有野心的研究生更情有独钟,青年人的野心比金子还珍贵。
我对人生目标迷茫,学业目标不清晰的学生,通常采用读文献、理思路、跑野外等具体的交流和学术活动,试图培养他们科研兴趣,唤醒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梦想也无所谓高低,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我尊重每位学生的人生规划和选择,鼓励他们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梦想的坚持,会让研究生学习与科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会给他们注入力量,让他们充满干劲和精气神。
3、我心中的理想研究生
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又具有灵活的人际交往能力;心怀远大理想,眼中有光、心里有火,对专业充满了热爱和兴趣;既能抬头看路,又能低头拉车,脑子里有想法,手里有办法;一个身心健康、自信、乐观,敬业乐学的新时代新青年。
4.身心健康是研究生培养的前提
健康是一切问题的前提,是幸福的基础。保证研究生读研期间身心健康,是每位导师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前提。每位研究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他们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平时,我常鼓励他们多锻炼身体,傍晚组织校园遛弯谈心,每周组织例会活泼交流,偶尔简单的聚餐,提高他们生活和科研的乐趣,努力营造一个快乐、愉悦、充满关怀友爱的科研环境。我不断学习,提升个人的幽默感,平常交流中疏解他们学习、科研的压力。身体健康是完成艰巨科研任务的基础条件,也是我们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考量维度。
5、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工作之初,我曾有一个执念,总试图“修改”、“主导”,甚至“控制”研究生,这时的我往往很累,也达不到自己的培养目标。后来意识到这种试图“塑造”学生的“强迫症”式的做法,培养目标实现不了也算正常。我便调整了研究生培养的策略,调整为:“以学生为中心,顺其自然,适度指导”的培养思路。努力为研究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让他们在宽容自由的环境中积极探索,自然成长,实现科学上的探索、创新与突破。
采用平等、真诚的态度,打破和消除师生之间交流的“壁垒”、“芥蒂”和“生分”,建立师生之间的互信,形成亦师亦友、真诚自然的师生关系,为师生交流创造前提。平时多倾听学生的心声,摸清学生读研目标,尊重学生的选择,以此为基础,通过“供应侧改革”培育更好的研究生培养平台,全力以赴地为他们提供研究条件,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在生活和学业上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努力做研究生求学道路上的倾听者、陪伴者、引领者。在学业和就业上给予足够的建议,尽心尽力地做好研究生学业的服务工作,不给学生添堵、添乱子,让他们安心、愉快地完成学业,实现他们读研阶段的理想和目标。
“顺其自然、适度培养”的培养思路,并不等同于放羊放养、放任自流,对学术标准的坚持不能降低,同时,还要让树立研究生规则意识和底线意识,对科学充满敬畏,对专业充满热爱。
6.相信汗水的力量
吃苦是通往成功的基石,是学生成才的核心因素,是研究生在这个竞争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本钱。当然,研究生只有具有吃苦精神,能长久地专注一事,脚踏实地的钻研,才能形成对专业的热爱。水土保持专业是一个艰苦专业,需要研究生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开展调查与观测,了解真情况,锚定真问题,获得一手科研数据。在艰苦环境中开展科研工作,吃苦是基本底色,也是能否完成培养目标的关键。
研究生大多生长在普通家庭,指导过程中我着重培养他们“犁牛之子”的吃苦精神。科研过程中的吃苦,是在理想和理性引领下的长期、机械性劳动,是源于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对专业研究的责任,是在逆境中不吝惜时间、不怕失败的勤恳工作和对研究难题主动探索的坚持。
吃苦是对理想的坚持和对浮躁的摈弃,由此研究生便可以摆脱对人生的迷茫,形成踏实务实、自信求真的独立人格。吃苦是培养研究生坚忍不拔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研究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忠诚的必由环节,更是他们以后参与大国科技竞争,攻坚克难的核心品质。
吃苦是具体的,可以落实在具体的小事上;同样,吃苦也是辩证的,不同的人理解不同。外人眼里的吃苦,可能在当事人身上是享受,是正在做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是愈挫愈勇、永不言败的血性,也是“不抛弃、不放弃”对理想的坚持。
科学研究过程中,吃苦往往是建立在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基础上,研究进入关键瓶颈时期的身心疲惫但咬牙坚持、全神贯注的“入定”状态。吃苦与坚持的研究生会牢牢抓住孕育成功的机会,是对自己价值最好的犒赏,也是对人生最好的祝福。
7.读书、交流与独立思考
(1)文献阅读。文献阅读是系统地形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是与同行最便捷、有效的交流方式,也是与前辈、先贤对话的最好、甚至唯一的途径。将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工作,既可以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是研究思路、灵感的重要源泉,还可以形成学术品位和学术品质判断能力。文献阅读过程是学习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梳理研究思路,培养专业能力和专业信心与兴趣的过程。劳动改造了人,阅读让研究生进入专业领域,从思想上成为所学专业的青年人。读研过程中大多数的苦恼,大都与文献阅读不足,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不扎实有关。
(2)积极交流。研究生思想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师生交流不畅是关键。读研期间,凡是学业发展比较顺利的研究生,大多都能与导师进行比较自然顺畅的交流。培养研究生交流能力,形成顺畅的师生交流模式,是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基础工作,也是保障研究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对研究生步入社会的职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我们日常称作的“生分”,即师生之间的疏离感和距离感是师生交流的障碍。师生之间存在“生分”问题,往往会出现表面上的客气,表面化的交流,彼此缺乏信任,容易导致培养方向上的误判,学术指导的不及时,致使研究生学习和科研走弯路,师生出现分歧和矛盾。努力营造相互尊重,相互独立,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打破师生之间的“生分”,及时地学术交流,在明确培养目标后,师生双向奔赴,“不内耗,不折腾”,同心协力地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他们各自的读研目标。
(3)独立思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结合专业更进一步地说,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对专业具有独立思考、专业性判断的专业人才。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是继承前人研究,开展创新的基础,也是推动和引领我们的事业朝前走的希望,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与灵魂。重视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性和批判性思考,在研究过程中不迷信权威,不失去独立性,以培养独立科研能力为重要目标。
8、星夜赶路的孩子们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生机缘巧合,曾经一起相处几年。相聚是短暂的,天各一方却是真切而又漫长。曾几何时,我们一起爬过同一座山,趟过同一条河,读过同一篇文献,做过同一个项目,一起争论过、欢笑过,也曾年轻气盛,意气行事,为各种摩擦而耿耿于怀,也曾强装坚强掩饰泪水,痛骂这无情的流年。
这是我们共同的青春,一起走过的路,不管何时,每次想起那群星夜赶路的孩子们,我都会由衷地感动,送出真诚的祝福,愿他们的人生理想终得实现,愿他们最终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7 1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