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左的谬论:“中日友好,本来就是胡瞎闹”
许培扬是科学网的老博主,平常是个老好人,在本行中也是毫无异议的专家。但不知怎么的,近一年来热衷于谈政治,立场越来越左。有了预设的立场,智商--谈政治时--就越来越低,写出来的东西令人不堪卒读,悲哉!
今年2月15日,许博主发了一篇短文,题目是:“中日友好医院改名不彻底”,内容是:
“领导发话了,北京的中日友好医院,必须改为中日医院,以后不准叫中日友好医院。
应该叫一个别的名字,叫中日医院也不好,或者叫中日不好医院。”
我看后觉得好奇怪,哪个傻瓜领导会说这么蠢的话?上网一查,果然是谣言。而许博主由此谣言而作的发挥,自然就不能成立了。
于是就写了短文:“毛左啊毛左,你们的智商怎么啦?”,感叹:“听见自己喜爱的传言便信以为真,智商哪里去了?”。
许博主应该知道了我的博文,但没有评论回复,而是把他的博文删除了(百度快照里还能找到)。另外写了一篇:“中日友好医院简称去掉了“友好”二字等答记者问 ”,转述官方立场,没有评论。
不料他今天又发了一篇博文,题为:“中日友好,本来就是胡瞎闹”,继续在中日友好医院上做文章,还说什么:“当年胡瞎激动,弄个什么中日友好医院”,其中的胡是胡耀邦,这里是指责胡耀邦不该“瞎激动,弄个什么中日友好医院”。
中日友好医院的想法,是在华国锋时代就提出来了的。
据记载,中日友好医院的历史最远可溯至1979年9月3日,当时,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日本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洽谈首批中日间贷款合作及无偿援助项目。其中包括建设一所现代化的医院。1980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国锋总理访日联合新闻公报》,公报第10条即提出了在北京建设现代化医院计划。
当年7月16日,国务院批准《关于中日合作建设中日友好医院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同意将医院定名为“中日友好医院”。同日,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医院建设领导小组”,国家建委副主任谢北一任组长,国家建委副主任张百发、卫生部副部长季宗权等任副组长。
1984年4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中日友好医院”院名,医院将每个字用不锈钢制成大约1.8米见方的立体字,外饰蓝色,镶嵌在门诊楼正面墙上。1984年10月23日,中日友好医院正式开院。当晚,卫生部在人民大会堂为中日友好医院开院举行盛大招待会。
胡耀邦的最大贡献,大概就是这个题词而已。
把“中日友好”算成是胡耀邦的“瞎激动”,还算不了什么大问题。说:“中日友好,本来就是胡瞎闹”,却是一大发明,因为其矛头直接指向毛泽东!
因为,提倡中日友好的第一人,是毛泽东,而且是早在上世纪的50年代就开始的。有关资料一搜即得。
例如,在 “毛泽东与中日友好关系”一文中,就有系统论述。
其中就说到:
“很喜欢你们 看见日本人很高兴
1955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同日本国会议员访华团的谈话中表示“过去我们一般中国人是不喜欢日本人的,现在我们很喜欢你们,看见日本人很高兴。是不是你们过去占了便宜而现在吃亏了?你们过去没有占便宜,现在也没有吃亏。”(《毛泽东外交文选》第221页)并表示“哪一天有机会我还想学一学,还想到日本去看一看,把中国人民的友谊表示表示。”毛泽东还表示“过去你们欠过人家的帐,现在你们不再欠帐了,而是有人欠你们的帐。”(《毛泽东外交文选》第226页)而且日本已经陪过不是了,用不着再天天向人赔不是,毛泽东的这种观点也是日后中国放弃对日索赔的重要依据之一”。
“为中日建交铺路毛泽东放弃赔偿要求
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恶化,毛泽东担心苏联入侵,为此选择与陷入越南战争泥潭的美国谈判建交,这也为中日关系调整带了契机。此时围绕中日关系的战争赔偿成为谈判的一个关键点,对此毛泽东表示“放弃赔偿要求”,据《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收录的《周恩来总理和日本公明党竹人义胜委员长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会谈的要点》一文记载,当时周恩来对竹人义胜说:“这一点请让我再想一想。向毛主席报告,在党内进行讨论。毛主席说放弃赔偿要求。4亿美元左右,现在不是什么大数额,但让人民负担不好。联合声明里也可以写上放弃要求赔偿权。” ”
该文的结语是:“回顾中日关系发展历程,我们不能忽视毛泽东的作用,毛泽东曾说过“日本是个伟大的民族”,中日之间 “不要那么紧张,紧张了不好过日子,还是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好。”今天,我们该站在何种角度看待毛泽东的观点呢?又该如何看待打着毛泽东画像反日的行动呢? ”
请大家再看这份资料:
“1972年9月27日毛主席会见田中首相的历史真相:
毛泽东决定接见田中角荣。对日本方面来说,毛泽东的接见是突然的。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见田中与否以及见的时机有其独到的考虑。年初尼克松来访时,毛泽东在客人到京后立即给予接见,以充分向世界夸示中美关系的改善,增强其冲击性效果。而如此夸示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背景:在尼克松来访之前,基辛格与周恩来的预备性会谈已基本谈定了联合公报的内容,美国在台湾的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中美两国联合遏苏问题亦完全没有建立任何相互承担义务的框架。因此,中美关系的改善只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一种世界战略格局开始转变的象征意义;中国只有充分展示甚至夸张这种象征性才能增强自己在这一历史转折中的大国地位。毛泽东迅速安排最高级的会见即强化了事件本身的戏剧性和历史意义。而且,毛泽东与尼克松未谈两国交涉的内容,甚至拒绝和尼克松讨论国际关系问题而只表示对“哲学”问题的兴趣。他一再说自己“喜欢右派”,戏称“打倒帝、修、反这一套”是“放大炮”,断定中美两国不存在“相互打仗”的问题。也就是说,毛泽东仅仅表示一下中国已经转变意识形态主导外交政策的思想并以自己的方式给中美关系改善提供了哲学解释而已;至于交涉内容,中国尚无力量让美国作出什么改变,过分关心反倒引起尴尬。
但中日谈判与中美谈判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中国希望一举建交,而事实是日本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真实态度并不分明,所以毛泽东尚有“谈不成”之虞。而到9月27日晚,双方围绕台湾问题和战争责任问题的激烈争论已经过去并互有谅让,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牌已经看清并基本上有了让中国满意的结果,毛泽东选择在这个时候接见田中而且不请外务省官员到场,一方面是对谈判结果表示基本满意并作鼓励,另一方面则是要亲自过问谈判内容,即促使日本方面在战争责任问题上能有所说得过去的谢罪认识。
所以,当毛泽东与田中角荣、大平正芳、二阶堂进握手互致问候之后,立即切入谈判的主题,问道:“怎么样?吵架了吗?总要吵一些,天下没有不吵架的。”这种宽容、豁达的态度自然使对方感动敬顺,二阶堂进当时就暗叫“真是谈吐不凡”.田中角荣于是作出相当融洽和解的表示:“吵是吵了些,但是已经基本解决问题了。”“吵出结果来就不吵了嘛!”毛泽东顺口作出表示满意的总结,便谈些关于中国外长姬鹏飞姓氏、特长的闲话;然后再归于正题,问道:“你们那个‘增添麻烦’的问题怎么解决了?”田中这时便答道:“我们准备按中国的习惯来改。”“一些女同志就不满意啊,特别是这个‘美国人’.”毛泽东指着身边的一位女工作人员说。显然,听到称心的回答,毛泽东也就有闲情逸致开玩笑了。接着毛泽东谈起中国的历史以及古代中日两国的交往,并戏言让田中把在日本出生的廖承志“带回去”.这样就在玩笑之间突出了中日两国同文同种、一衣带水的密切关系;难怪田中日后评价毛泽东为“圣人”
.但回到大国外交的现实中来,毛泽东和田中则各自暗示自己的优势了。毛泽东似乎不无自得地说:“你们到北京这么一来,全世界都战战兢兢的,主要是一个苏联,一个美国,这两个大国。它们不大放心,晓得你们在那里捣什么鬼啊。”田中立即提醒道:“美国声明支持我们到中国来。”“美国好一点,也有一点不舒服啊,”毛泽东的回话有些勉强了。“说是他们今年2月来了没建交,你们跑到他们前头去了,心里总有些不那么舒服就是了。”田中便又提醒说,来华前在夏威夷见过美国总统尼克松。于是,毛泽东把话题转到询问对田中等人的吃喝招待上去,田中也就夸赞起中国的饭菜和酒水了。毛泽东则在这时巧妙地以要“节制资本”来提醒田中勿饮过量之酒。但当毛泽东再次和田中探讨世界问题时,田中又侃侃而谈,夸示日美两国的合作关系。他说:这次到美国与尼克松会谈,美国也承认日本访问中国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必然发展趋势的。美国人虽然先来了,但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美国对日中先搞好关系不但不反对,反而欢迎。因此美国并不是做政治姿态,而是希望通过日中友好促进美国同中国改善关系,这是美国的基本立场。
之后,田中便不再谈国际问题,表示要抽烟,并给毛泽东点烟,两人也就自然地谈起了抽烟与戒烟的话题。另外,同对尼克松所谈的大致一样,毛泽东也要说明一下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他说:现在改善关系是因为彼此都有这个需要。“我这个人现在勾结右派,名誉不好啊。”但在野党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还是靠自民党政府啊。”田中对此表示赞同。接着毛泽东询问日本国内政治体制的情况,又相互叙些闲话。借田中、大平、二阶堂翻看藏书之机,毛泽东顺手将影印本的《楚辞集注》作为礼物送给田中,田中深深鞠躬致谢,表示:“我们三个人一定好好学习。”从毛泽东对田中的整个谈话内容来看,主要是点了“添了麻烦”的问题。田中、大平和二阶堂受到接见后感到鼓舞,谈判双方互相在措词上又作了些让步调整。大平正芳接受中国方面关于日本必须公开谢罪的要求,亲自在联合声明的日本方案中写上:“日本方面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田中、大平还保证一定尽快派出大使并让蒋介石的大使撤出日本。9月29日,经毛泽东审阅批准的中日联合声明在人民大会堂签字;仪式结束后,大平正芳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日台条约失去存在的意义。这样,毛泽东在关键时刻安排接见田中的目的顺利达到了”。
所以,毛泽东首先和大力提倡中日友好是毫无疑问的,中日友好绝不是什么“瞎胡闹”,而且肯定是中国政府的一贯方针,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改变的。
极左真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0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