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老弟在其博文【1】中说到“从汶川地震的远震和近震波型及模拟研究表明汶川大地震在120秒内由至少4个群震子事件组成,首先从汶川开始发震,经过10-20秒短暂停滞后又激发北川及青川等地的地震(300km 长的3条主断裂带)。”认为“从南端的逆冲型破裂到中北部走滑型破裂,传统理论不能给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众所周知,岩石是非均匀介质,当加载到峰值强度点时,内部会形成一条或多条贯通性裂隙而发生宏观破裂。贯通性裂隙在形成或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个或多个局部高强非均质体的阻碍,出现破裂短暂停滞现象、发生一个及多个子事件(如室内岩样力学试验揭示的沿晶断裂、穿晶断裂及混合断裂)。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啊。
梁老弟说的事儿,不仅汶川大震有,诸多学者对全球某些大(巨)震破裂过程的反演表明,不少大(巨)震破裂过程有这种特点。
震中位置一般定义为破裂的起点,而实际破裂不是一个点源,多呈带状分布。
记得俺曾提到过:研究地震成因机制,仅有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基础不够,还得有力学等基础。否则,容易把正常的事儿视为不正常。在认识有误的基础上,会得出经不起推敲的认识(假说)。对一个学者而言,最可怕的事儿是自己的认识已经错了,自己还蒙在鼓里,还要一条道走到黑。
在地学领域,弄出一个假说很容易,最难的是实证【2】,这就是虽然人们对某种地学现象提出了诸多看法,但往往有争议的根源所在。
俺一直认为,有想法总比没想法好,哪怕想法是错误的。但把想法变成科学认识,需要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尤其需要实证检验过程。
参考
【1】从汶川大地震探讨隐爆及成矿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4480-860829.html
【2】为岳老兄提个醒:从现象到理论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环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842675.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0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