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青岛—郑州学术行:科学的魅力

已有 3996 次阅读 2021-10-18 11:33 |个人分类:热点关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2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组委会的邀请,1015日上午在青岛做了一次《锁固型滑坡预测研究——进展与展望》的大会学术报告。

今年是我的母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校70周年,我作为学校杰出校友的一员受邀参加庆典,并在16日下午由北京校友会组织的学术讲座上做了一次《大地震不能被预测吗?》的学术报告。

1011日上午,青岛理工大学的某教授给我打电话说:“知道你15日要在青岛做学术报告,我们期盼已久了。记得201210月在青岛举办的第九届工程地质大会上,你做的地震预测学术报告,以高屋建瓴的视野,独辟蹊径的思路,匪夷所思的方法,富有激情的演讲,阐明了地震机制和规律,征服了听众,震撼了全场。以后,我开会时、和同行交流时、聚餐时,大家不时回忆起那场报告,那么多精彩的场景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回味无穷。期待再次听到你精彩的学术报告。”我答曰:“谢谢!您过奖了,不敢受用啊;那时,我对地震的理解尚未到位,较为浅显,但现在的研究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语啦。”

1015日上午做学术报告时,我聚焦于锁固段与锁固型滑坡、锁固段变形破坏特征、锁固型滑坡物理预测、案例分析与启示、未来研究展望,汇报了我团队在锁固型滑坡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讲解时,我以科学性和故事性为主线,着重剖析了快解锁和慢解锁启滑机制的力学内涵,阐明了基于机制构建物理预测模型的思路和原理,并以典型滑坡案例分析说明了模型的可靠性,指出预测要和斜坡向失稳演化中的各种地质现象相结合,才能准确地判断斜坡演化状态以减少误报。我自感这次现场表现不如2012年那次,但仍引起了诸多听众的极大关注和兴趣,纷纷表示:“创新、精彩、震撼、自信、激情”。讲完后,会议主持人给我颁发证书时说:“你是工程地质界最有创新能力的人士之一,你不是在创新就是在创新的路上,且最终做出了重要原创成果。”

学术自信源于原创性成果,但做跟风式科研几乎不可能产生学术自信,这是因为不管自己如何改进完善前人的工作,都是为原创者做更漂亮的嫁衣,自己永远只能充当跑龙套的角色。

16日下午做学术讲座时,我从地震预测研究现状讲起,简介了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孕震构造块体与地震区划分方法、检验结果与应用效果、学术影响力,最后谈了几点感悟。我用通俗易懂、激情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连贯的科学破案故事。大家全神贯注听讲,没有人低头看手机和交头接耳,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讲完后,几位老师表示:“太震撼了,太精彩了;独特的思路,绝妙的方法,原创的理论,都是神来之笔呀。”某党委书记说:“你这句话说的太好了:编制全球地震区划分图花费了约7年时间,期间不少人从贫农变成了土豪,而你则从土豪成为了贫农。这体现了真正的科学精神。如果今天听讲的青椒受此启发有几位能像你一样,未来以科学精神攻坚克难,那你这次讲座的意义将影响深远呐。”

讲座结束后,我去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参加了校庆座谈会,见到了当年曾教过我们岩石力学的李老师。我深情回忆了当年李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祝愿他身体健康,吉祥如意;此外,我对学院未来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谈了几点建议,祝愿学院越办越好。

2009年以前,我也做过多次学术报告,但难以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关注。然而,自2009年起以 “锁固段”为抓手探究锁固型滑坡预测和地震预测以来,几乎每次以此为主题的学术报告,都能引起听众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反响。这是为什么呢?我做过简单总结,可归纳为:

1)以扎实的原创科研工作为基本素材,深加工后作为演讲内容,正所谓“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

2PPT要精心制作,以图片和框图为主;

3)讲解要把科学性和故事性融为一体,还要富有自信、激情和幽默;

4)组织好语言,让每张片子的过渡自然顺畅。

其中,最重要的是:报告要蕴含美妙的科学,尤其是原创科学。科学的魅力才是吸引听众、撼动听众、引起听众共鸣的关键。是啊,科学的魅力在于其博大、公正、永恒、崇高,在于能为人类造福,故吸引着一大批有志科学家为之不懈探索。

感谢2021年工程地质年会组委会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70周年校庆组委会的精心安排,感谢诸位的热情接待!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08382.html

上一篇:多发表论文能引起质变吗?
下一篇:在后SCI时代科研人员亟需提升创造力
收藏 IP: 59.109.147.*| 热度|

25 檀成龙 郑永军 王少凯 郭永兴 徐长庆 晏成和 崔远 杨正瓴 范振英 代恒伟 周忠浩 赵志宏 翟梦阳 孙颉 文玉林 姚攀峰 刘波 陈智文 王安良 姚小鸥 雷宏江 史晓雷 苏德辰 李务伦 梁微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