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多发表论文能引起质变吗? 精选

已有 18167 次阅读 2021-10-12 09:49 |个人分类:热点关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有人说:“量变可引起质变”,即多发表论文,自然会提升科研质量。果真如此吗?

近日,在PNAS上发表的一篇文章Slowed canonical progress in large fields of science》,对上述量变-质变问题给出了充分的科学依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image.png

这篇文章通过定量分析241门细分学科的9000万篇论文的18亿次引用,指出:

1)大量论文的发表不但没有加快研究范式的更替,反而巩固了经典研究。

2)那些可能蕴含颠覆性观点的创新论文正面临出版难、阅读量低、引用量少的困境,并且未随时间的演进而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3)如果科学家和研究机构仍然以“数量”来衡量科研能力,而不是关注科研质量和影响力,那么论文的暴增将从根本上阻碍科学的进步!

为多发表论文,科研人员必然要撰写更多的论文,这肯定会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如表述严谨性、逻辑结构清晰性、前后一致性),但若说能提升科研质量则过于牵强。质量主要由论文“硬核”决定,而“硬核”取决于创新质量和意义,这通常需要科研人员以独辟蹊径的思路求“宗”,并通过深度和长期探索才可能实现。虽然好的表达可提高论文易读性,但“硬核”的价值不会改变。从非线性科学角度来说,量变若能引起质变,必须有“非线性作用”参与其中;否则,只会有量的增加而无质的变化。在我看来,该“非线性作用”对科研人员而言,是创造力;对论文而言,是创新质量和意义。当然,原创是最高程度的创新,其价值巨大,是有志科研人员应追求的崇高目标。

若为发表论文而论文,不少科研人员自然会选择易上手的跟风研究,以多出和快出所谓的成果,进而获得更多的名利。久而久之,其因习惯于不太费脑细胞的研究导致创造力衰退难以做出卓越成果,还会沉浸于“著作等身、成果丰硕”的幻觉里而不能自拔,以至于虚度此生留下无尽的遗憾。显然,这些鸡肋成果基本不会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库增添有价值的贡献,也不会显著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只会浪费资源且增加文献检索的难度。

看论文数量,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一了,但量变引起质变了吗?为啥在最能反映人类智慧的科学原理、定律等方面几无建树?为啥在卡脖子技术方面仍受制于人?为啥目前只有土生土长的屠呦呦一人获得了诺奖(本文特指自然科学奖)?反观日本,人家做科研既不追求论文数量,也不以发表顶刊论文为目的,结果自2000年以来几乎年年拿诺奖。但愿这篇PNAS论文的研究结果,能给大家以醍醐灌顶之洗礼。

为纠正以论文数量为英雄的错误倾向,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科研评价政策。可喜的,近些年我国已连续出台了多项破“五唯”新政,确立了以创新、质量、贡献为目标的新评价导向;若各研究机构能把其落到实处,且科研人员回归科研初心,则可加速我国从论文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07651.html

上一篇:博士生如何恰当地选题?
下一篇:青岛—郑州学术行:科学的魅力
收藏 IP: 59.109.148.*| 热度|

47 孟佳 郑永军 焦飞 黄凯 沈兆勇 许培扬 檀成龙 代恒伟 杨顺楷 杨正瓴 黄永义 卜令泽 张成岗 马浩 胡大伟 周忠浩 贾玉玺 王卫 关勇军 宁利中 刘波 王凌峰 晏成和 钟定胜 李双双 郁志勇 吕健 王启云 姜欣 孔梅 胡泽春 毛善成 郑强 谢力 姜春林 黄荣彬 帅凌鹰 农绍庄 谭平连 梁洪泽 陈波 吴斌 潘发勤 闫保旭 蔡志全 陈蕴真 刘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