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走出科研的舒适区才可能做出卓越成果 精选

已有 11291 次阅读 2020-10-17 11:06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舒适区

舒适区(comfort 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

在学科专业日益细化的今天,诸多科研人员习惯于在一个小的领域耕耘,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几乎固定的研究方向、僵化的研究套路、固化的成果产出模式,于是乎就产生了科研的舒适区。在舒适区,几乎不用深度思考,就能多快好省地做出所谓成果;在舒适区与别人讨论问题,常能旁征博引、滔滔不绝,貌似才高八斗;在舒适区和小圈子中,有些科研人员因追随热点发表了几篇高大上论文,自感是一代霸主,因而飘飘然。这样下去,因为自己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无忧,自然觉得工作很惬意、生活很安逸。

然而,这样的舒适区就像温水煮青蛙,会让自己逐渐失去做出卓越成果的潜力。人几乎都有惰性,但任由惰性撒野,科学探索的动力就会衰竭,追求卓越的激情就会消散。保持动力和激情的有效方式,就是要克服自己对陌生领域和新学术思想的恐惧,勇于尝试新方向,善于从新思想中汲取精华,在更广泛的视野下瞄准科技难题攻关。只有这样不断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向“无人区”进军、向科学高峰迈进,才可能做出卓越成果。

我们知道不少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来自于“外行”或“准外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突破了学科专业的束缚和条条框框。例如,四位科学家为创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做出了贡献,其中焦耳是酿酒专家迈尔是医生赫尔姆霍茨是生理学教授而格罗夫却是律师;美国天文学家盖莫夫指出核苷酸的不同组合可构成生物遗传密码;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永不满足是向前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以追求卓越成果为目标,即使不能实现也可为自己的科研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以科学巨匠为榜样,即使不能成为巨匠也可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库增添有价值的贡献。

人只有一直进步,才能看到未来;人只有跨越式进步,才能看到更辉煌的未来。

参考(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54687.html

上一篇:保持对新思想的敏感性才可能得诺奖
下一篇:如何避免学术研究的内卷化?
收藏 IP: 59.109.156.*| 热度|

34 晏成和 郑永军 秦克周 杨正瓴 郭传银 雒运强 黄永义 李焰东 周忠浩 卜令泽 檀成龙 李毅伟 贾玉玺 信忠保 曹元杰 王生亮 周阿洋 武夷山 张卫杰 陈智文 苏德辰 徐耀 王安良 任文龙 李庆宁 马德义 张淑扬 曾杰 梁洪泽 张明武 魏焱明 张国宏 宁利中 杜占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