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如何避免学术研究的内卷化? 精选

已有 14197 次阅读 2020-11-9 10:27 |个人分类:热点关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近期,内卷化(Involution)成了一个网络热词,被频繁地用于各类社交媒体针对诸多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之中。内卷化作为学术用语最早由康德、戈登维泽提出,到格尔茨成型。“内卷化”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停滞不前,仅通过不断精细化、复杂化维持一种自我锁定、自我稳定的状态,而无法转化、发展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在学术研究中,可将低水平重复、拾漏补遗、简单问题复杂化等视为内卷化工作因为这些工作是向内收敛的,而不是向外发散的。虽然科研人员从事这些工作容易发表论文,但这些工作几乎不会拓展我们认识世界的知识库,更不会从根本上提升我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水平,基本上是在原地转圈圈。

学术研究的内卷化现象,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曾有典型表现。大约在1895年前后,以经典力学、经典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经典电动力学为三大支柱的经典物理学,结合成一座具有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的殿堂”。当时人们所知道的一切物理现象,几乎都可以从经典物理学理论中得到完满的解释。于是乎,不少物理学家以为物理学的基本原理都已经被发现,物理学理论已接近最终完成,今后的工作只能是在一些细节上作点补充或修改,或者是将已知的物理常数测得更加精确一些罢了。然而,后来物理学的发展颠覆了以上认识。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术研究的内卷化只能作茧自缚,而新陈代谢才是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那么,该如何避免学术研究的内卷化呢?

1、从琐事中脱身

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不少科研人员常陷入“内卷化”忙碌中。TA们整天事务缠身、忙个不停,年终盘点却两手空空、乏善可陈。

确实,我国诸多科研人员不仅忙,而且时常加班也成为常态。可是,TA们都忙些什么呢?忙着写论文、写本子、争项目、拿奖项,这耗费了大量时间;其次,填表、报账、开会、评审、扯淡、应酬等,也消耗了部分时间。如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忙呢?我的建议是:(1)合理安排科研生活时间;(2)不要为论文而论文;(3)经费够用即可,不要到处争取项目;(4)无关紧要的会尽量不去;(5)填表、报账等琐事可交由实验室的秘书办理。目前,国家层面已制定了各种有效措施为科研人员“减负”,让大家聚焦于科研本身,此乃“对症下药”也。

忙,是干事的表现、成事的基础。忙本无过,为什么有的人“忙并快乐着”、“忙并收获着”,而有的人却“忙并肤浅着”、“忙并焦虑着”呢?差别就在于忙的目标不同、忙的方式不同。为此,要坚决避免“内卷化”忙碌,做到忙所当忙、忙有所值、忙有所获。

2、将大块时间用于深度钻研

学术研究是异常艰辛的智力劳动,只有全身心投入、长时间潜心探索,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即使再有天赋的科研人员要想取得载入史册的成就,都需要付出足够的时间成本。若科研人员把大块时间用于深度钻研科技难题上,当灵感光顾茅塞顿开时则可能做出原创成果;反之,若把大块时间用于内卷化的鸡毛蒜皮工作上,虽可多快好省地挣得名利,然只能出些“鸡肋”成果。

3、善于瞄准且从事第一流的工作

何谓第一流的工作呢?诺奖得主本庶佑先生给出了解答:“做别人从没有做过的工作,或力争将现有的定论推翻。”第一流的工作又可称为外卷化(Evolution)工作,即在“无人区”开疆拓土,在攀登科学高峰过程中攻坚克难。有志科研人员只有瞄准且从事这样的工作,才可能做出一流成果。

人这一生,十分短暂。作为有志向、有抱负的科研人员,与其碌碌无为一生,不如奋起争先做出一流成果,为子孙后代留下念想。

参考(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57631.html

上一篇:走出科研的舒适区才可能做出卓越成果
下一篇:以科学精神攻坚克难
收藏 IP: 59.109.151.*| 热度|

47 郑永军 武夷山 孟佳 步丰畅 刘立 檀成龙 杨顺华 郭战胜 赵杰 王庆浩 张明武 李明阳 王安良 杨正瓴 汤茂林 彭真明 梁洪泽 卜令泽 王恪铭 王卫 王勇 王茂清 徐海波 陈波 胡新露 钟定胜 安海龙 肖慈珣 黄凯 黄永义 王兴 张勇 徐森 李得建 郑强 郭景涛 宁利中 李东风 郁志勇 苏保霞 杨冬 楚振宇 吕健 籍利平 杜占池 国际科学编辑 张国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