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jy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jjyc

博文

为什么高校搞技术研发的越来越少

已有 6142 次阅读 2017-12-4 10:4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黄大年累倒了,他研究的深地探测系统成功了,大幅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他的死重于泰山,值得全国人民怀念。

   不久前,我的一位研究生同学也倒下了,他从上海交大博士毕业,就去了一个军事研究所从事新技术研发,由于长期高负荷高压力工作,41岁的他就得了癌症,发现时就是晚期,去医院不到2个月就走了。

   技术进步不容易。高精设备、系统性的装置,无不是多学科、多专业(包括工艺、技艺)的系统集成,要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尤其困难。这些项目,是要接受真刀真枪地使用检验的,搞技术研发的压力可想而知。项目的结题难度远高于搞所谓国家基金项目,后者就数论文数量和篇数。

  大家都怕死,所以高校搞技术研发的越来越少,这是人之常情。

  高精设备的确难搞,所以我们的高校的精密仪器设备,都是进口的;精密机床进口;飞机的发动机进口。进口是无奈,也让科研人员失去了攻克技术难题的机会。

   高校对于sci论文的过分追求,让人也很难静下心来搞技术攻关。用进口的仪器,参考国外同行的方法并作少量的改进,在实验室里做一些理想状态下的参数,发sci要容易得多。 即使像韩春雨那样,做出不靠谱的结果也没事,只要会炒作,一样项目、头衔都会有。    

   当然,真正搞出有价值的新技术的老师,经济上其实是不会差的。但这样的老师,现在在高校真是越来越少了,因为高校早已变成了SCI写手们的天下了,会搞技术研究的,基本都被劣币驱良币了。

   以我熟悉的土木为例, 教授和研究生们基本上都在研究力学、可靠度等理论问题,很少教授和博士研究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设备。研究施工的教授会被那些那些研究理论的看不起,一般不会成为博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6075-1088135.html

上一篇:别纠结韩撤稿行为本身是否有影响好吗
下一篇:我的2017科研情况
收藏 IP: 113.57.225.*| 热度|

18 檀成龙 王安良 苏力宏 张骥 高友鹤 杨正瓴 李建雄 李学宽 康建 左宋林 农绍庄 葛兆斌 刘钢 彭美勋 陈楷翰 黄仁勇 黄顺谋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