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安全人,该转变工作视角啦! 精选

已有 4554 次阅读 2017-11-9 20:03 |个人分类:科研杂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安全评价, 安全人机学, 安全人, 转变工作视角

安全人,该转变工作视角啦!

——安全评价和安全管理的一个发展动态

吴超/2017-11-09

随着公司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自动化甚至智能化的水平不断提升,其生产安全水平的也在不断提升。过去进入工厂车间随便就能看到的那种脏乱差景象,一眼就能看出很多不安全的问题,一眼就能看出作业人员有明显不安全行为等,已经越来越少。其实这类不安全现象,也不需要太专业的安全人士或是需要有太多的安全专业知识的人就能发现和注意得到的。

特别是在现代化的公司企业,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仅靠目视化方式是难以发现问题的。而这种情况下安全人还能够快速精准地发现企业生产作业场所和生产系统的安全隐患,则更能体现他们的水平和存在价值。而且,现代化企业系统存在的风险一旦变成事故,其损失规模比过去简单作业方式往往更加巨大

从当今现代社会发生的重要事故灾难看,很多都不是由目视化能发现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需要有更加专业或高深的视角去发现安全问题和隐患,而拥有这种视角的能力,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是需要从安全人机学的视角去找问题。从人机工程的视角做安全评价才更能发现复杂的隐患和找到更多预防事故的措施。比如:

——安全人要知道人的功能、机的功能的特点,掌握人与机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分配其功能,知道为什么要进行人机功能匹配以及人机功能匹配分配不当造成的危害,掌握可靠性及其度量指标的概念,掌握影响人的可靠度的因素;

——安全人要掌握人的失误的类型、具体形式及其对人机系统的影响,知道机的可靠性以及系统可靠性分析,掌握提高系统可靠性甚至韧性的途径;

——安全人要了解控制室布置和设计的要求,要了解显示终端对健康的影响和掌握显示终端的防护方法,要学会产品设计中的一般要求以及如何实现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内实、外美的方法;

——安全人要知道人的视觉和听觉特征,掌握感觉阈值,知道人的反应时间、视角、视距、视野、错觉、适应、听阈、掩蔽效应等;

——安全人要懂得人的注意、气质、性格、情绪、情感过程,要知道影响人的非理智行为的心理因素;

——安全人要了解人的骨骼功能、力杠杆、关节的作用、肌肉的力学特性以及其对安全生产的影响,知道作业时人的生理变化特点,掌握疲劳的影响因素、疲劳的改善与消除;

——安全人要知道安全防护距离、安全防护装置的设计原则,知道作业空间设计;

——等等。

有了上述的人机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能够将这些知识用于安全分析、安全评价、安全设计、安全管理等工作之中

根据国际人机工程学会对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人机工程学(又称工效学、人因工程学、人类工效学、人体工学、人因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闲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人机工程评价师运用人-系统交互技术对系统进行设计、分析、测试和评估、标准化和控制以提高人与系统的工效、健康、安全、舒适和生活质量,并试图寻求根据个人的选择来平衡技术因素以获得艺术状态的高绩效系统。该职业的目标是通过创建工作系统(提供合理的人类的工作绩效、人类的工作负荷、健康状态和风险控制、伤害管理)使技术人性化。从这个定义看出,人机工程评价比安全评价更加广泛。

多年来,我国尽管很多人在开展有关人机工程及其评价的研究,但仅有极少数人提倡开展有关人机工程评价制度的建设和规定。

2011年作者曾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学术年会的报告上,首先提出中国未来是否也需要建立注册人机工程师和开展人机工程评价,在中国这项工作谁来发动、主管、主持、运作、实施和研究,人机工程评价制度是等待中国社会全面发展到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时再匆促上马还是预先研究筹划等问题。

随着科技和生活水平的发展,安全评价与人机工程评价的关系将从现阶段前者包含后者、发展到两者并重、并变成后者包含前者,因为人机工程评价不仅包含了安全评价消除事故和职业病的目的,还包括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于安全、舒适、高效的需求,未来安全评价必然发展成为人机工程评价。发达国家已经从狭义的预防伤亡事故发展到安全-健康-舒适-高效-审美阶段。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安全的需求也不仅仅局限在预防事故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而将提升到舒适、高效的更高水平上。因此,安全评价也就不能满足人类将来对于广义安全的需求,需要有更人性化的评价体系来补充,即人机工程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084558.html

上一篇:为何说高校安全类专业需开《安全文化学》课程?
下一篇:中南大学成立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
收藏 IP: 175.9.29.*| 热度|

4 徐耀 黄永义 张文超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