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导师反思能让师生更搭 精选

已有 8986 次阅读 2017-6-10 12:12 |个人分类:教学资源|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导师反思能让师生更搭

导师反思能让师生更搭

吴超(中南大学)

高校老师们都算是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现阶段的知识分子,通常对自己一般都比较自信,对于自己的科研成果,总是觉得自己做的是最好的,有的甚至能够自我陶醉到自己骗自己的地步,能够反思自己不足的并不多。

我虽然也有我的自信和坚持,但我愿意检讨的东西也不少。这篇博文先反思一下自己在带研究生的历程吧。其实反思一下对自己也有不少好处,至少可以不断提高自己,更大的好处是促使师生科研“很搭”,“很搭”的内涵放在本文后面才说。

对于上个世纪50年出生的这代人,由于经历了太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他们的人生和知识经验也在不断地被磨砺,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也都在与时俱进;进而注定他们带的研究生所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其指导研究生的经历或经验也颇具特色。而具体还是因人、因专业、因背景、因条件等而异。

实事求是地说,二三十年前的中国,高校各个层次的水平都还是很低下的,包括支撑科研的硬件、国际相关领域的信息获取程度、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视野及创新能力等。

本人于199112月被拔尖晋升为教授后,19929月开始带研究生,历时已经25年了。但坦率地说,刚开始带研究生可以说懵懵懂懂,因为过去自己的科研经历很肤浅和过去时代局限使老师们的导法存在很多欠缺,自己读研究生也好不到那里去。

带研究生往往与自己有什么科研课题密切相关,要谈这个问题,还是从做什么科研项目的历程说起。我的科研项目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最初级的,即只要有可以做的事就是科研,或是只要能拿到一点经费的事就是科研。对于独立工作不久的高校青椒,大多数人只能是这个样。这种情况就像一个物业公司里专门做修修补补的泥瓦匠,某家的房子厕所有点漏水、水龙头锈蚀需要更换、地板砖烂了一块、甚至换个灯泡,企业公司等单位有点什么问题出一点经费,联系上了你就接来做。做的过程也需要帮手,而研究生也自然成了你的帮手。这时带研究生最直接的方法是手把手教、师傅带徒弟式的教,而且这种情况下带的学生数量肯定不多,好得那年研究生还没有扩招。这个阶段也不是一无是处,自己积累了经验,学生也能够解决个小问题获得一些能力和成果,也在行业刊物里发几篇小论文什么的。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那时单位对成果、文章也没有什么过多的层次之分,除了极少数落在关键的机构里的人以外,工科的科研大都是如此。但在这个阶段带的研究生肯定缺乏方法论、缺乏前沿的视野和形成固定的研究方向,也成不了大成果。

第二阶段是略有层次一点的科研,比如经费稍微多一点的题目,完成以后能够报个什么小奖的题目,属于单位规定经费算工分能乘系数的项目(现在一般都没有系数算了),即纵向题目。在此阶段,科研需要按照稍微规范的套路开展,比如阅读一些国内外的重要文献,需要做一定的方案设计和计划,需要做实验、计算、分析等,项目完成需要走结题程序:写总结报告、查新、开验收会或鉴定会等,甚至需要报奖什么的。在这个阶段带的研究生也比较接近国内主流的范式,而研究生受到的训练相对系统和全面一些,做得好的研究生也能够出版本专著和为自己未来独立从事科研申报项目和开展研究找到基本的套路及方向奠定基础。但这个阶段基本是“泛养”方式,很少参与研究生的具体细节问题思考,也导致自己对具体实验等细微缺乏了解,甚至不清楚和不懂,也无法判断研究生获得的数据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第三阶段是自己找到了一个真正有兴趣和有自信的方向及课题,对科研方法论也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这个阶段对科研项目也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式,自己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累,能够放开些繁琐的杂事,科研有了足够时间的实际投入。同时科研不完全是为了经费、考核、晋升、报奖等名利,而是确实为了某种程度的自我实现。此时,对研究生的指导也进入了比较高的境界,能够与研究生不断思考同样的问题,也能经常超前为研究生思考问题,并能够结合研究生的特点和优势选择具体的小课题或小领域,从信心鼓励、方法选择、问题切入、预期结果等都能与研究生及时沟通。这个阶段对实现有价值的研究目标是比较有效的,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用一个新词来表达,就是“很搭”。

“很搭”的内涵是丰富的。在招生的师生双向选择时,导师会主动告知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愿意招什么类型和特长的学生,让有志有兴趣有能力致力于其导师课题的学生来,同时也会对报名的准学生也会进行有目的性的了解或考核;在研究生入门阶段,导师会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将学生更快地引入自己的领域和前沿;在研究阶段,师生能够同时思考同一个问题和做一个东西,不管从宏观的方向问题、到新信息的获取、到具体的做事、到一篇文章的撰写等,师生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彼此之间能够互相认同、互相切磋、互相学习、互为领先,师生双方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出有价值的东西,对研究结果有同样的自豪和欢乐感。

现在感觉最后的阶段是比较理想的指导研究生阶段。尽管自己目前也没有完全进入后面的阶段,但还是能够感悟出一点。遗憾的是当能够感悟和进入到这种境界时,自己的导师生涯也快结束了。哈哈,要是所有的导师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能进入上述的第三阶段,不需要经历第一阶段,尽量缩短第二阶段,我想他们的研究生涯必将非常非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将会更加出类拔萃,现在不少优秀青年导师已经是这样的,一开始就进入第二三阶段。这也是写这篇博文的一个愿望。

最后申明一下,本文谈的不涉及天才学生和天才导师,天才的学生是不需要导师的,而天才的导师遇上天才的学生,他们的组合及其产生的正涌现性已经不是我这凡人所能够感悟和评说的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060013.html

上一篇:写科研笔记和教学心得的博文作者注意啦!
下一篇:当安全学术遇上“工科脑袋”时
收藏 IP: 175.11.31.*| 热度|

18 刁承泰 王秉 郭战胜 刘朝宝 杨斌 彭真明 黄旭 李坤 李东风 李斌 任文龙 徐荣 裘英华 韩枫 汪晓军 xlsd zjzhaokeqin DreamScientis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