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与先秦经学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

已有 5687 次阅读 2014-1-1 02:4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与先秦经学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我在2013年组织策划的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在2013与2014年之交,把它介绍给大家,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对它的重视。



研讨会会场·李学勤教授作主题演讲




与会者合影

会议论文集封面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与先秦经学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510—12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与《文艺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国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以及日本、韩国的代表和来宾50名出席了本次会议。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张鸿声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会议召集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学研究所所长姚小鸥报告了会议的筹备情况。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作了主题演讲。20087清华大学抢救入藏的这批战国竹简多为经、史类佚书,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李先生说,经过对清华简的清理保护和鉴定、拍照、试读三个阶段后,当前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缀合、编排和分篇,并逐篇进行隶定和释读,到目前为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业已发布三辑整理报告。李学勤先生强调,要在“二重证据”的视野下,关注《诗经》与《尚书》等经学文献的传流以及楚国在学术史上的地位等问题。

会议的三个主要议题是:1《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与《诗经》、《尚书》类文献的研究;2《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其他相关内容的研究;3)其他简帛文献与先秦经学文献中的其他问题。会议收到论文35篇。40名与会学者作了发言,主要内容如下。

 

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与《诗经》、《尚书》类文献的研究

 

2010年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所收录的篇文献分别是《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前八篇为《尚书》、《逸周书》等类别的文献。2011年发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收录近于《竹书纪年》的《系年》一篇,它的内容在许多方面能和《左传》相印证。2012年底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共收录文献六种八篇,即真正的古文《尚书》的《说命》三篇,类似《周颂》的《周公之琴舞》,类似《大雅》的《芮良夫毖》,记载黄帝到春秋时期著名君臣名录的《良臣》,巫术类文献《祝辞》和古小说《赤鹄之集汤之屋》。

清华简与《诗经》、《尚书》是本次研讨会的重点。《保训》是周文王病重后对周武王进行训诫的重要文献。方铭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清华简〈保训〉与德治作为周文化核心价值的形成》,对不窋“奔戎、狄之间”的时间以及先周文明的产生作了分析,认为不窋奔戎狄的时间在夏后启篡位前后,先周文明即在此后产生。其间,不窋继续贯彻五帝之德,树立了以德治为核心的先周文化价值体系。

《耆夜》、《金縢》、《祭公》简文中相关文字的考释向为学者关注。李炳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华简〈耆夜〉与〈诗经〉相关词语的考释——兼论〈诗经〉科学阐释体系的建立》,认为“耆”为“实现”、“到达”之意,“耆夜”是指战后安庆的夜晚。“岁”中的“”字,用于表达迅疾之义,并非为没有实际含义的语气助词。“岁”中的“员”表示下行之义。李炳海教授指出,应在正确训释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诗经》阐释体系。博士生高中华(首都师范大学)《〈清华简〉笔札二则》,对清华简《金縢》、《祭公》中的“不豫有迟”以及《耆夜》中的“我忧以 ”作了考释,认为“不豫有迟”当译为“迟迟然不豫久矣”,“我忧以 ”中的“ ”,当读为“浮”或“游”。该文引《诗》为证,所述扎实可信。

《周公之琴舞》是一组十分珍贵的先秦佚诗,其中的“启曰”、“乱曰”等前所未见的语汇与先秦诗乐舞传统的关系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蔡先金教授(济南大学)《清华简〈周公之琴舞〉文本与乐章》,通过考察《周公之琴舞》的文本和乐章结构,认为《周公之琴舞》当为周公与成王合作完成,反映了西周初期的诗乐面貌。江林昌教授(烟台大学)《清华简“启曰”“乱曰”与先秦诗乐舞传统》,认为“启曰”、“乱曰”、“琴舞九”等乐舞术语分别与《楚辞》中的“倡曰”(或“重曰”)、“少歌曰”、“九歌”相对应,提供了认识先秦时期诗乐舞一体原貌的线索。吴万钟教授(韩国全南大学)《〈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之启示》,通过探讨诗篇文本的编订问题,认为孔子之后诗的文本分别以乐章和读物两种形式流传。徐正英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对〈清华简〉第三册〈周公之琴舞〉九首组诗的四点理解》,认为《周公之琴舞》原应都是《诗经·周颂》中的作品,可为孔子“删诗”说增添证据。刘丽文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孔子删诗说》,认为今本《诗经》是对古本删减的结果。删减古本诗歌有三种删法:一篇之中保存下来一部分、整篇被删掉、把一篇分为几篇。李颖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楚辞“九体”》,从《周公之琴舞》中“琴舞九絉”出发,以《楚辞》“九体”这一学界关注已久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认为“九体”是我国早期文学的一种样式,承载着深厚的礼乐文化内涵。博士生黄甜甜(清华大学)《试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诗经〉之关系》,认为《周公之琴舞》在楚地主要是以儆毖体文献被接受。博士生王克家(中国传媒大学)《清华简〈敬之〉篇考释》,将清华简《敬之》篇与今本《诗经·周颂·敬之》相比勘,指出简文为《周颂·敬之》篇归于成王作提供了新的证据。姚小鸥、杨晓丽(中国传媒大学)《〈周公之琴舞·孝享〉篇研究》,考察了《周公之琴舞》的命名,指出《周公之琴舞》中周公所作歌诗前的介绍性文字具有小序的性质。依《诗经》命篇惯例,应将周公所作歌诗命名为《孝享》。

《芮良夫毖》是一篇蕴含丰富的历史文献。姚小鸥(中国传媒大学)《〈清华简·芮良夫毖·小序〉研究》,认为其开篇四十字与《诗经》、《尚书》中的“序”(《毛诗序》、《尚书序》)有相似之处,将其命名为《芮良夫毖·小序》。论文探讨了《芮良夫毖》的文体性质,认为它为《诗经》类文献,而非论者所言为《尚书》类文献。

传世《尚书》中的《说命》三篇经清代学者考定为“伪古文”。清华简《傅说之命(说命)》三篇的发现在经学史上有重要意义。廖名春教授(清华大学)《清华简〈说命(上)〉初探》对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考释,对简文中傅说讨伐失仲的经过及成功的原因多有发明。钱宗武教授(扬州大学)《清华简与今古文〈尚书〉“呜呼”的语用研究》,通过分析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及清华简中“呜呼”的语用类型及特点,探讨汉语叹词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朱萍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清华简〈说命〉(上)的“同梦”题材初探》,通过探讨清华简《说命》(上)的“同梦”故事与后世“同梦”题材的关系,将叙事类“同梦”题材作品溯至《尚书》。李有兵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商代天命观与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之建立——以商书之〈盘庚〉、〈说命〉等材料为依据》,考察了商周时期“天”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地位,认为从“德行”到“德性”标志着“德”的内在化,标志着中国传统天命观价值论的建立。王永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简论〈古文尚书·说命〉篇的文体价值》通过与清华简《说命》篇对读,认为梅赜所献伪《尚书》对于命体文具有范本的意义,对后世除授类制诏文有深刻影响。肖锋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从清华简〈系年〉与〈春秋〉经传记录国君死亡事件看“〈春秋〉笔法”》,将《系年》国君死亡事件记述方式与《春秋》经传相互对照,深入了对“春秋笔法”的认识。

 

 

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其他相关内容的研究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中的《楚居》篇叙述先楚世系及历代楚人建都之地,文献价值极高。黄灵庚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楚居〉与〈楚辞〉互证五事》,认为楚人源自东方,“荆”、“楚”之称与楚先祖熊丽的神异降生有关,《楚辞》中的《九歌》是先秦夜祭礼俗的遗存,楚之都郢始于武王。

《赤鹄之集汤之屋》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中的一篇。杨秋红博士(中国传媒大学)《由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篇探兔子成神渊源》,从简文中兔子的三个特点即色白、作祟以及狡猾灵异切入,指出传说中兔子所附带的妖异色彩常为凶兆的预示,白兔可作为好运的指引者,这些都是白兔被祭祀成神的重要因素。姚小鸥、孟祥笑(中国传媒大学)《关于〈清华简〉“赤鹄”篇“曰”字的句读问题》认为, “古”字与“曰”字应当断开,与下文相连,属于另一意义单位。“曰”字的使用标志着文献为叙述古史的体裁。姚小鸥、卢翮(中国传媒大学)《〈清华简·赤鹄〉篇与“后土”人格化》,从“后土”的身份、形象、行为人格化三个方面,考察了土地神的渊源及形成过程。姚小鸥、李永娜(中国传媒大学)《清华简〈赤鹄〉篇与中国早期小说的文体特征》,通过对《赤鹄》篇内容以及中国早期小说文体特征的分析,指出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符合现代文学观念的“小说”。将“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与“以奸者七十二君”(《庄子·天运》)对读,可证《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是战国时期出现的成形的小说理论。

 

三、其他简帛文献与先秦经学文献中的其他问题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历来为学者重视。金荣权教授(信阳师范学院)《〈诗经·商颂〉为商人旧作》,认为从《左传》、《国语》等史籍记载和《商颂》文本来看,《商颂》都应当是殷商时期的旧作。房瑞丽副教授(中国计量学院)《〈韩诗外传〉〈诗〉学体系的建构》,认为韩婴在著述体例的选取、编排结构的安排、释诗类型的运用和诗说特色的结合四方面,建构了自己的诗学体系。谷红丽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郑风·大叔于田〉主旨考辨》,通过对“叔”这一称谓的分析和关键字句的阐释,认为《大叔于田》借田猎盛况展现郑国军士严整的精神风貌,这也是郑国春秋小霸的原因所在。

《周易》作为“六经之首”,其经、传、注疏向为研究者关注。池田知久教授(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山东大学)《有关上海博楚简〈周易·讼卦〉》,探讨了《讼卦》中的“又孚”、 “利用见大人,不利涉大川”、“或从王事,亡成”、 “元吉”的含义,认为今本《周易》包含更多的儒学化、道德化因素。杨鉴生副教授(商丘师范学院)《王弼注〈易〉若干佚文考论——兼论王弼注〈系辞>问题》发现了一条新的王弼注《系辞》的佚文。

杨树增教授(广州大学)《〈春秋〉、〈左传〉原本皆为史》,认为《春秋》严格遵循编年史体例,被尊称为“经”,《左传》原本是一部独立的编年体史著述,是依时记事之“史”,非解经之“传”。李卫军副教授(商丘师范学院)《明代〈春秋〉学述要》,认为明代《春秋》学的主流是义理阐发,但在考据方面也取得一定成就。

孔漫春副教授《“哀公问社”章用字考》,指出汉代在《论语》的“问社”、“问主”问题上已存在分歧,何晏《论语集解》采“问社”说,在一定意义上统一了有关“问社”、“问主”的纷争,对其后论语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西山尚志博士(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山东大学)《“秦焚书观”的变迁》,分析了“最古层的史料”(贾谊《新书》、《过秦》和司马迁《史记》)和西汉末期以后的秦焚书观,认为争论主要集中于秦焚书的“真相”或“事实”,忽略了秦焚书观变迁的研究。基于这一学术认知,西山尚志将历史学的问题转化为思想史的问题。

刁生虎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象喻”思维与先秦文学言说》,以《周易》、《诗经》、诸子著作等为材料依据,考察了中国文学、文论的“象喻”化的基本建构方式。

参加本次会议学者从各自的论题入手,在某些重大问题方面渐达成共识。蔡先金、江林昌、吴万钟、徐正英、姚小鸥、刘丽文、李颖、黄甜甜、王克家、杨晓丽对于《周公之琴舞》中文本、乐章结构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回应了李学勤先生关于先秦佚诗的判断。

一些来宾以不同形式参与了研讨会。傅刚教授(北京大学)在会议上介绍了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的内容,指出其中有小说及辞赋类文献。吴相洲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通报了国家批准成立中国乐府学会的情况,并就清华简相关内容与乐府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赵敏俐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康保成教授(中山大学)、王培元教授(山东大学)、韩格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出席并主持或评论了各时段的研讨。邓田田博士(湖南社科院)参与了《说命》篇的研讨。国学网总裁尹小林研究员表达了国学网对研讨会的支持。

汤漳平教授(漳州师范学院)、丁进教授(安徽财经大学)因故未出席会议,但向会议提交了论文。

张鸿声教授主持了闭幕式。姚小鸥在会议总结中说,本次会议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发行后举办的第一次重要学术研讨会,它必将有力地推动清华简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和国学研究所将继续尽力为同仁搭建研究平台。

附记:由于技术原因,这篇综述在杂志发表时只署李永娜同学的名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888-754717.html

上一篇:清华简中的战国小说
下一篇:盘点本人2013年的学术活动
收藏 IP: 60.247.43.*| 热度|

3 刘全慧 袁海涛 李伟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