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清华简中的战国小说

已有 2961 次阅读 2013-12-31 23:42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赤集汤之屋》,故事情节曲折复杂,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早期小说。这篇文献五支简组成,整理者公布的释文为:

 

古有赤鹄,集于汤之屋,汤射之获之,乃命小臣曰:“旨羹之,我其享之。”汤往□。小臣既羹之,汤后妻纴巟谓小臣曰:“尝我于尔羹。”小臣弗敢尝,曰:“后其[杀]我。”纴巟谓小臣曰:“尔不我尝,吾不亦杀尔?”小臣自堂下授纴巟羹。纴巟受小臣而尝之,乃昭然,四荒之外,无不见也;小臣受其余而尝之,亦昭然,四海之外,无不见也。汤返廷,小臣馈。汤怒曰:“孰调吾羹?”小臣惧,乃逃于夏。汤乃□(咒?)之,小臣乃昧而寝于路,视而不能言。众乌将食之。巫乌曰:“是小臣也,不可食也。夏后有疾,将抚楚,于食其祭。”众乌乃讯巫乌曰:“夏后之疾如何?”巫乌乃言曰:“帝命二黄蛇与二白兔居后之寝室之栋,其下舍后疾,是使后疾疾而不知人。帝命后土为二陵屯,共居后之床下,其上刺后之体,是使后之身疴,不可及于席。”众乌乃往。巫乌乃小臣之喉胃,小臣乃起而行,至于夏后。夏后曰:“尔惟谁?”小臣曰:“我天巫。”夏后乃讯小臣曰:“如尔天巫,而知朕疾?”小臣曰:“我知之。”夏后曰:“朕疾如何?”小臣曰:“帝命二黄蛇与二白兔,居后之寝室之栋,其下舍后疾,是使后棼棼眩眩而不知人。帝命后土为二陵屯,共居后之床下,其上刺后之身,是使后昏乱甘心。后如撤屋,杀黄蛇与白兔,发地斩陵,后之疾其瘳。”夏后乃从小臣之言,撤屋,杀二黄蛇与一白兔,乃发地,有二陵屯,乃斩之。其一白兔不得,是始为当诸屋,以御白兔。(用通行字体)

 

这篇文献译为白话内容如下:

 

话说从前有一只赤栖落在成汤的屋顶上,成汤将它射获,于是命令小臣说:“做成美味的羹,我要享用它。”成汤去了某地。小臣做好羹后,成汤的妻子纴巟对小臣说:“给我尝你的羹。”小臣不敢让她尝,说:“王会杀了我的。”纴巟对小臣说:“你不给我尝,我不也会杀掉你吗?”小臣从堂下把羹递给了纴巟纴巟接过小臣手里的羹,尝后,眼睛十分明亮,四荒之外,没有什么是看不见的。小臣接过剩下的羹,尝后,眼睛也很明亮,四海之外,没有什么是看不见的。成汤回到宫中,小臣将羹进献。成汤生气地说:“谁动了我的羹?”小臣害怕了,逃往夏。成汤于是施咒语,小臣就迷倒在路上,能看东西,却说不出话来。一群乌鸦想要吃掉小臣。巫乌说:“这是小臣,不能吃。夏王患有疾病,(小臣可以)抚慰他的痛苦。去吃他的祭品吧。”众乌问巫乌说:“夏王的疾病怎么样?”巫乌说:“帝命令两条黄蛇和两只白兔藏在夏王寝室的脊檩处,其气向下使得夏王患病,昏乱得认不清身边的人。帝命后土生出两道陵阜,位于夏王的床下,其气向上冲入夏王的体内,这样,使得夏王身体剧痛,不敢碰触到席子。”众乌于是就去往那里。巫乌疏通了小臣的喉胃,小臣就起身赶路,到了夏王那里。夏王说:“你是谁?”小臣说:“我是天巫。”夏王问小臣说:“如果你是天巫,那么你知道我的病吗?”小臣说:“我知道。”夏王说:“我患的是什么病?”小臣说:“帝命令两条黄蛇与两只白兔藏在您的寝室的脊檩处,其气向下使得您患病,这样,使您头脑昏乱,认不清身边的人。帝命后土生出两道陵阜,位于您的床下,其气向上冲入您的体内,这样,使得您昏乱迷惑、痛苦不堪。您如果拆除屋顶,杀掉黄蛇与白兔,挖开地面铲平陵阜,您的病痛就会痊愈。”夏王听从小臣的话,拆除屋顶,杀掉两条黄蛇与一只白兔,然后挖开地面,有两道陵阜,就铲平了它们。其中有一只白兔没有捉到,由此开始筑小墙遮挡屋子,来防御白兔。

 

过去们一般认为,六朝时期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和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初步形成。十几年前,李学勤先生曾在《放马滩秦简》中发现过一篇带有小说性质的巫术文献,认为它的性质是志怪故事。从而引起小说史研究者的兴趣。《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这篇《集汤之屋》,比上述《放马滩秦简》中的志怪故事内容还要曲折复杂,生动有趣。它的出现,使人们感到需要重新估价中国小说的起源和形成问题,对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所以说,它是一篇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献。

附记:李永娜同学参与了本文的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888-754689.html

上一篇:什么是学术前沿
下一篇:《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与先秦经学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
收藏 IP: 60.247.43.*| 热度|

4 赵序茅 陈楷翰 刘全慧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1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