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jnwy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djnwys

博文

图游济南(7):不一样味道与配方的朱家峪

已有 2202 次阅读 2023-8-31 21:2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朱开山,《闯关东》的主角,老家山东,来自济南朱家峪。

某日,茶歇,问:“你们山东朱家峪如何?”无语!

8月6日,往!

朱家峪,因电视剧《闯关东渐渐的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个北方古村落,有着南方古镇或村落不一样的味道与配方。

image.png

image.png

村外,三面环山,四面青峰隐隐,有九山不露头之说。网络有言:“这风光此处独有。”顺着进山的一条小道,站到某山峰顶,可以看到隐隐青峰。因时间关系,没有领略此处独有风光。也许你可以!

image.png

村内,古道、古桥、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古泉、古哨-------都有一个久远的故事。虽历经六百年沧桑巨变,仍完整的保存了原来的建筑格局。这里,门庭依旧,一幕幕,也不过是弹指一挥!

image.png

穿过已是断墙残垣的圩门、哨门进入村内, 那一条条山径古道,蜿蜒起伏,排列有序,顺山就势,高低错落。古道的尽头便是连接各家各户的小径,曲径通幽也许就是这个样子?几百年前,小径尽头的人家,又是咋样的生活起居?假如让你住在这里,又会如何?不过你可以穿越,时间与空间。

网上说,到了明朝中叶,山间的道路日益显得拥挤不堪,于是整个村庄都被动员起来,修建了一条有“古代交通先驱”之称的双轨古道。村里规定,走路必须靠右行,两股道自然也分成了上下行,这与今天的交通规则不谋而合。有意思的是还有两座清康熙年间修建的青石拱桥,上下皆可行人走车马,大雨时,桥下亦可行洪,被誉为“世界立交桥原型。”由此可见,小小的山村从始建之初就经过高人指点,难道是穿越的你吗?也足证当时朱家峪与外界的交流是畅通的,也许这也是他们创办学堂的初衷!。

image.png

所谓“木生番衍,中有其本;水流长远,中有其源”,朱家峪虽小,却先后建有颇具规模的女子学校和山阴小学,女子学校秉承“厚德严谨博学笃行”的校训(比现在某些大学的校训更加严谨),并提出“提倡女子教育,推动社会进化”的口号。由此可见,朱家峪管理者非凡的眼光。它在当时可谓难能可贵。对于文教的尊崇与坚守,使得朱家峪才人辈出。

遵循《朱子治家格言》中“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和“耕读传家”的古训,民居、桥梁和古道也是就地取材,靠山吃山,以石筑造,呈梯形居落。故朴素而天成的朱家峪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逍遥景象。三毛曾说: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也许就是这样!

image.png

image.png

路边,小河上的水轮静静的停着,仿佛停滞的历史,是期待?还是无奈?游伴轻轻的一拨,水轮无声的转动起来----外力。正如山阴小学校歌“---创办学堂,协工同运---”,才让这个古老的小村庄安静的运行并传承了600余年。也许如宋代梅尧臣水轮咏》所述: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所谓轮回也许就是此意!四季亦如此!

朱家峪,犹如一幅古老的画卷,将过往的风云流转永远镶嵌在了时间的长河中。朱家峪是幸运的,现在我们站在历史的尽头,静静地回味着-----朱开山,朱家祠堂,文昌阁,进士故居等-------那些人与事。我们的过往随着岁月的流逝,也必将化为飘渺的云烟,未来,谁会回味我们?

image.png

谁说的?家乡,是梦想的出发点。来到朱家峪,都会在心底里闪过自己老家的样子,或物或人。(宋)周邦彦诗曰: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他是回不去。那么,你的老家或旧居如今安在?所以,窃以为专家对朱家峪的评价这句话说对了:江北聚落标本。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因此,静静地推测:梦回老家,再出发!

image.png

有句话叫时来运转,啥意思呢?某时,来到某地,转转,运就来了!转运的意思。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第一步是“转转”,就是走,你在原地不动,躺着,就别指望了。

也许,来朱家峪走走是个不错的选择!

                                      2023.8.30日于济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6326-1401012.html

上一篇:传承与创新(9)纪念幽门螺杆菌重新发现40年(2)
下一篇:学生的礼物(2)—“柿子”
收藏 IP: 211.86.52.*| 热度|

3 郑永军 宁利中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