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绕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xgwzu 道行无喜退无忧,舒卷如云得自由。

博文

一流学者非得在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吗?

已有 4432 次阅读 2009-5-12 20:44 |个人分类: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流的学者非得在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吗?这是一个学者学术身份的象征和学术进步的必然要求吗?

  我不是一流的学者,而是属于那种极其普通的一员,基本是处于学术“金字塔”的中下部。从研究生时期起,我就在国内的一些专业期刊上发文章了,比如《浙大学报》、《化学世界》、《化学学报》、《物化学报》等等。估计在现在的大多数一流学者的眼里,我的这些论文都只能算是“垃圾”了。在目前举国学术界齐奔“一流”的热潮中,自己真的也觉得汗颜。在当时的情形下,为了顺利毕业,也尽了力了。

  事情似乎有轮回,限于自身的学术水平,这几年带出的学生也只在国内的一般刊物上发表论文,其中发表在《物化学报》上的算是好的了。今年的硕士毕业生由于做的是应用性课题,发表的文章大多是在2A和2B的层次,附带申请了2项发明专利。其中一位女生以主要作者身份发表了4篇论文,申请1项发明专利,其它合作论文和成果也有5项。可是很不幸,三个盲审专家只有两位持肯定意见,给出了85以上的分数。也许是看不起这类应用研究吧。……想想学生们也非常努力了,真的感觉很愧对他们。这好像不是“学生的水平是学生自己的事”那么简单了。

  然而,“导师的水平是导师自己的事”确实也有例证。最近看到一篇发在国内最多算2B级别刊物上的论文,其通讯作者(导师)却是一位所在研究领域的“牛人”。当时颇感诧异。为此也深感科学网红人王鸿飞老师的洞察力之明锐。反过来似乎也佐证了其“学生的水平是学生自己的事”的另一论断。

  由此认识到,一流的学者未必要在一流的刊物上发表论文,而在非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也并不表示作者乃非一流,其实根本与学术身价无关。这方面很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诺奖得主之一的田中耕一,其仅有的几篇论文也只是发表在一般的会议和期刊上。对此,2004年上海某机构还专门作了一项调查,发现41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77篇与获奖成果有关的论文中,只有9篇上了《Nature》和《Science》,不到论文总数的12%。而发表获奖论文最多的要属化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刊物《J. Am. Chem. Soc.》和《J. Phys. Chem.》,约各占20%以上;其余的获奖论文则发表在其他一些专业核心期刊上。有趣的是,有些诺奖得主甚至从未叩开过《Nature》和《Science》的神圣之门。

  我无意反对一流学者热衷在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我只是觉得一流学者在非一流刊物发表论文也无可厚非。因此,非一流的学者在非一流的刊物上发表论文也就不必太自责了,大家也没必要太鄙视了。学术上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也许更有利于学术本身的发展。

  我始终十分尊重基础研究的价值,自己也主要从事基础研究,深感其科研劳动的艰辛。但是,我坚决反对鄙视应用研究的思想和行为。基础研究的真正价值是体现在增长人类的全面知识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上。应用研究离不开基础研究,反过来,没有终极应用的基础研究也会缺乏生命力。基础和应用既然是一个链条上的两个链节,理应相互支持和推崇。遗憾的是,总有那么一些学者总抱着偏执的态度,不能客观地、全面地、公正地看待不同目标的研究。试想,在一个偏执情绪占主导的学术社会中,如果大家没有面临饿肚子的危机的话,还会有多少人会真正向袁隆平先生投去景仰的目光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206-231500.html

上一篇:在什么情况下既可当第一作者又是通讯联系人?
下一篇:给你2000万,你能发Nature和Science论文吗?
收藏 IP: .*| 热度|

16 赵星 蒋新正 张志东 郭向云 刘锋 向峥嵘 刘燕强 曹聪 吴飞鹏 吴渝 戴小华 周春雷 杨海涛 刘晓东 王启云 郭磊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