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学交流团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c70 武大

博文

专著的开放获取来了,但我们准备好了吗?

已有 1579 次阅读 2023-5-15 13:20 |个人分类:STM出版|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

作者:John Sherer      译者:廉子晴       校译:李静涵

来源: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3/03/23/guest-post-open-access-for-monographs-is-here-but-are-we-ready-for-it/

 

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UNC Press最近完成了一项为期四年的倡议,即支持大学出版社出版历史学科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专著。通过梅隆基金会the Mellon Foundation慷慨资助的可持续发展历史专著试点(Sustainable History Monograph PiloSHMP我们与19家不同出版社合作出版了59本书。SHMPOA倡议中是独特的,因为其不仅仅提供资金抵消,而且需要对出版工作流程进行干预,大学出版社和作者必须遵守标准化流程,并提供符合数字平台要求的模板化成果产出。该试点收获一些成功,也面临很多挑战,并表明了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其中一些是所有OA出版的普遍问题,一些则是OA专著出版的特有问题。

其中有几个方面的消息令人振奋。我们出版的书籍被访问和使用的次数比付费的数字版要多得多,并且标准化出版大大降低了大学出版社创建高质量专著所需的成本。但也有一些消极的结果,如作者和出版社对OA能否作为一种合法的、可持续的出版模式仍持谨慎态度,他们甚至对与标准化相关的权衡持怀疑态度。此外,在有效传播开放学术成果以及衡量其影响所需的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差距。

 

OA出版社面临的障碍

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技术和知识方面的,缺乏支持开放数字出版物独特可供性的工作流程工具,到面临传播OA元数据和数字文件的阻碍再到缺乏衡量OA专著使用情况的最佳实践

我们在管理出版社的元数据方面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第一个问题是OA元数据有特定的需求,需要创建新的字段和量规,而付费的元数据不需要考虑这些(例如,一些内容管理系统不支持零价格产品或存储一个DOIORCID)。此外,集成商(如JSTOREBSCOProQuest)会通过销售佣金获得收入免费分发图书元数据。但是,如果一家出版社无法利用销售产生利润,那么出版社为什么要分发丰富的元数据呢。由此就陷入一个令人惊讶的情境,即OA版本的元数据实际上可能不如付费电子版本的元数据流通得那么广泛。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创建一个连接出版社和OA平台的补充元数据工作流程。在我们的项目开始后,一个由Arcadia资助的独立倡议开发了名为Thoth的工具来解决这些关于元数据的问题。

除了元数据的分发,我们还必须建立一个将电子书文件分发到OA平台的工作流程。在付费环境下,出版社可以使用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如IngramCoreSourceChicago Distribution CenterBiblioVault)作为电子书传播的一站式工具。但这些商业性质的供应商无法与OA专用平台连接,如网络档案馆、OAPEN或作者的机构库。这说明了实际上OA电子书的传播比付费书的传播更加艰难。

一旦我们出版了书籍,当然想了解它们在开放环境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在如何定义和衡量读者使用情况时并没有最佳方法。在6OA平台向我们提供他们所能提供的数据后,我们不得不手动将其标准化。自从SHMP启动以来,另一个由梅隆基金会资助的倡议已经开始——OA电子书数据信托the OA eBook Data Trust,并围绕这个问题制定标准和实践社区。

最后,我们发现OA工作流程对大多数大学出版社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汇聚了许多及时性的要求。即使我们的项目在元数据和最终的文件分发方面对出版社有很大的帮助,但每个项目都有独特之处。如果OA仍然处于出版社的边缘地位,那么它将会有更多的负担,执行起来也更加耗时。

我们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作者/出版社关注的文化和制度障碍,以及学术机构缺乏财政和行政支持。

许多我们试图与之合作的作者对该项目表示怀疑。由于这一消息是原出版社向我们传达的二手信息,所以我们觉得那很滑稽。但在我们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出版社将“作者的担忧”列在参与试点中的最大问题。当我们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时,模板化的内容和封面设计被提及得最多,但紧随其后的一种印象是在任期和晋升审查过程中,OA专著的评价不如传统的印刷专著。几乎三分之一的出版社最终因为这些原因而被撤稿。出版社还表示,财务问题是他们不能出版更多OA书籍的根本原因。

我们了解到,学术机构似乎没有做好准备来支持OA专著。有时作者被同事或上司建议避免这样的试点,其理由是任何可能被认为是非常规的项目都可能损害历史学家的职业前景。我们还要求参与的作者在所属机构中寻求相应的补助金来支持该项目。作者们经常不知道该问谁,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出版的59本书中,只有13个机构有资金支持其教师的OA专著,他们平均补助金额是2525美元。

 

标准化OA出版的收获

大家来说,开放的数字版本被下载、阅读和引用的次数比付费版本多,这并不奇怪,但令人惊讶的是它们被使用了这么多次。在大学出版社中,其销售量通常在几百册左右,而一部非常成功的专著的销售量一般会超过1000册。截至到目前,我们的59SHMP书籍已经有超过195000次的用户访问。几乎每一本我们帮助出版社出版的书都在前六个月内拥有超过了1000次使用量。一年后通常会拥有两倍多,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量甚至远远超过3000次。但是这些数字也被低估了,因为我们无法跟踪下载电子书或来自作者自己网站或机构资料库的“二次分享”。许多专著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找到真正的读者,而我们的书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收到了来自我们分发OA电子书的平台之一——JSTOR的深入报告,他们将SHMP的书目(都是历史学科的)与他们全部收藏的付费历史书目进行了比较,发现SHMP的书目使用量比付费书目增加了8倍。虽然SHMP书目只占JSTOR书目集的4%,但它却占了22%的使用量。

我们模式的关键之一是在工作流程的早期形成标准。除了加快出版时间外,我们还假设它可以帮助降低成本。测试证明我们能够将编辑、排版、文件准备的平均成本降低近60%。节省的费用主要用于排版(因为我们使用的是模板设计)、封面设计(同样具有模板)和项目管理(因为我们使用的是自动组合工具,所以成本较低)。

尽管许多出版社勤奋努力,拥抱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他们面临着大学出版社专著固有的精英主义和排他性发行模式。原有定价严重限制了读者群,因此需要卖出足够多的书来收回成本,这意味着传统的出版计划对来自最富有的机构和国家的作者以及学科领域来说是具有特权。缺乏财政资源来支持专著传播更加强化了这种不平等。更可怕的是,除了OA使用量的急剧增加之外,我们还看到了历史上一直被边缘化的国家使用我们的营销和传播工作。

 

该何去何从?

虽然OA的好处越来越明显,包括扩大使用范围、更好地衡量影响以及与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目标保持一致,但大多数出版社仍然认为财政可持续性是出版更多OA产品的最大障碍。此外,尽管每个选题可能会节省数千美元,但出版社和作者可能非常不愿意接受一个标准化的工作流程,虽然我们已经开始缩小一些差距,但仍需要建立更多的基础设施从而提升OA出版的效率,使其衔接更加紧密。

一些大学出版社如密歇根大学出版社和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在开放名单方面表现出令人钦佩的领导力,还有一批较新的OA出版社,它们的优势是不必从传统的模式中转换。还有一些传播资金来源的模式,如Open Book Collective

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的下一步工作是帮助发起一个新的倡议,该倡议基本上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模式向完全OA模式之间的过渡。“开放之路”Path to Open是一个NEH奖学金开放图书计划NEH Fellowship Open Book Program)为蓝本的概念,其规定了三年的禁运期,在此期间,出版社可以参与传统的成本回收活动,包括销售印刷品和电子书(如Kindle)。同时,JSTOR将向学术图书馆和机构提供这些图书的数字版本作为独家订阅收藏。JSTOR为投入该计划的每部作品向出版社支付约5000美元。出版社的价值主张是在大多数成本回收窗口期内,他们可以继续使用传统模式生产和营销书籍,最终使书籍更容易出版销售。对于图书馆来说,他们可以购买价格适中的大学出版社专著,并为他们的读者提供三年的服务。同时,他们也为分担风险做出了贡献,使出版生态中的每一部分,包括作者、出版社、图书馆、机构和各地读者等多个主体都能长足发展。

前景仍然很开阔。OA的未来是理想的,但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仍然没有明确的路线。如果第一代的OA试点能够证明OA可以成倍地增加出版产品的影响力,那么下一代的试点需要找到可持续的资金来实现这一目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1339-1388083.html

上一篇:学术记录与灰色文献之间的鸿沟
下一篇:GPT-3可以自己写出整篇论文,出版商应该担心吗?
收藏 IP: 58.48.27.*| 热度|

1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