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2月11日上午,大年初四。趁着高中同学聚会报到前的空儿,我骑着青州公共自行车来到东门街寻觅我的高中母校青州二中,以偿夙愿。
虽然离开高中母校已经二十多年了,但她的形象在我心中依然清晰如昨。
母校青州二中位于青州东门街东段路北,北营街以西、夥巷街以南,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学校的中轴线偏西,正门位于中轴线南端,宽约4米,两边是高高的尖顶门楼,门洞青砖发券,两扇铁栅栏大门常年锁着,显然不是日常进出通道。进门是一处小院子,北面中间是一个过厅,两边对称分布着两座八角二层小楼,小楼前各有一株高大的白丁香树。犹记得,丁香花开时节,一位美丽温婉的女同学在丁香树下轻声背诵英语。穿过过厅来到第二进院落,院子中间是一个圆池花坛,南面就是那两座八角二层小楼,西边小楼下的平房是校医务室,校医的桌子上常年摆放着一大瓶安乃近,无论头疼还是手疼、脚疼,校医总是给你几片安乃近。院子东面有圆门向东通操场西南角,北面中间还是过厅,两边是青砖灰瓦的平房。穿过过厅向北,迎面矗立着水洗石墙面的三层教学楼。穿过教学楼一层的过厅再向北,沿中轴线两侧是几排平房。最南面一排是高三年级男生宿舍,东面宿舍前接近花墙处有一自来水管,可以洗脸、洗衣服。在西面宿舍的东墙上是黑板报栏,是二中的才子们展示才华的地方。后面两排或者三排平房是教室,最后面一排平房是女生宿舍。在中轴线通道下面有防空洞,记得某一年还曾在地面塌陷了一个大洞。学校日常进出的大门位于学校东南,进门正冲学校操场。操场原先是泥土地,后来中间铺上了砖,还有一副篮球架。受场地限制,操场不算大,南北长70多米,东西宽只有40米,不过,打篮球、做操足够了。操场南面是一排平房,门口东面的是南屋,做为校办工厂,新生录取、高考录取榜就贴在其西墙上。操场东紧贴东墙建有一排厕所,男厕在北、女厕在南,每逢课间总是客满为患,特别是女生们,经常需要排队等候。操场东北角是一毛坯礼堂,是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八个班男生的集体宿舍,挤挤挨挨住了二百多人,吃、喝、睡全在里面,各种味道混合后的酸爽可想而知。但与别的难受比起来,这根本不值一提。整个毛坯礼堂冬天像冰窖,夏天像蒸笼。由于同学们吃饭的水就地泼洒,地面常年湾着水,被子五冬六夏总是湿漉漉的,就这也挡不住虱子经常肆虐爆发。二百多人晚上睡觉吵吵嚷嚷,相互影响,头上的灯泡没有开关,经常彻夜长明,这些都使人难以入睡。毛坯礼堂的西面是伙房,只有东面最南的一个窗口卖菜,尽管吃饭时打菜的同学占少数,但仍需要争抢排队,晴天还好,下雨天就难免淋湿了。打菜窗口北的简易水泥池上安装几个水龙头,是供应住毛坯礼堂的男生们洗涮用的。伙房西开有一小门,是开水房,每个班男生、女生各有一个铁皮筲,可以去打开水,早上有时候也可以打预定的玉米面黏粥。伙房朝南开门的几间是体育组,门前有一组单杠和双杠。伙房北面是老师们的宿舍楼,已是校园的最北头。这些就是二中校园在我心中的全部印象了。
我曾在网上多次搜索印象中母校的照片,但都无果而终,仅仅搜到下面这一张,是1988年教师节前夕陈云夫人于若木来看望刘沂生老师,与部分校领导、老师在学校正门前的合影。
从网上我知道,青州二中已于2006年秋季搬到新校区了,新建的校园漂亮、大气,但这些除了学校名字外,其他已经与我无关了。二中原校区现已成为一所官助民办小学,我还能找到母校当年的影子吗?
上午9点51分,我来到了云门山南路与东门街交叉口。天阴阴的,不时还飘落两三滴雨,洇湿了路面,却难以冷却我内心的激动。
推三轮车的老者,从着装打扮看,应该是两位回族老人。
沿东门街向西走,两旁绝大多数房屋虽然样式是过去的样子,但一看里外都是崭新的。我的感觉是房子比过去新了、高了,路面比过去宽了、平了,条石也都重新铺了,并做了防滑处理,基本都不是印象中原来的样子了,难怪网上有人说所谓的古街都是近年返修新建的“假古董”。
继续向西,到一路口,路北房屋墙上挂着一块介绍牌,写着“石桥子”,颇觉蹊跷,仔细看了一下,原来这东门街与北营街、南营街交叉路口下的泄洪沟上曾有一座小石桥,桥下还有一座小龙王庙,以祈保百姓免遭水患,为过去青州城的“庙上桥”景观。我记得上学时这儿是一家理发铺,店主是位刚结婚不久的女子,她丈夫在别处也开一家理发店,两人一见面还经常打情骂俏。
这是向北看北营街,比印象中宽了不少,也高出了不少。记得1988年7月9日早上冒着大雨去实验小学参加高考,这条街上的洪水没到我的膝盖,差点儿将我的鞋冲走。
这是向南看到的南营街。
继续向西,前面路北斜坡处就是原二中日常进出的大门口了。
来到大门口向北看,仿古大门楼飞檐翘角,一对威武的花岗岩石狮蹲立左右,不锈钢电动伸缩门横列正中,门口挂的校牌是青州云门书院双语学校。
来到电动伸缩门前,没看到门卫出来,自然不奢望能够进去转一圈,那就拍两张照片吧。
大门楼的天花是龙凤呈祥图案,略施绿彩。
大门正对的操场已铺成塑胶的了,边上也铺成了石板的,不见一丝尘土。操场南边旗杆下的大石头上刻着:养正求真。操场北的礼堂、伙房已不见踪影,代之以一座五层楼房,顶上贴有大字:博学楼。操场东面的厕所也没有了,远远看去似乎是一排平房,不知作何用。
操场西面,原先的三层教学楼今犹在,只是颜色改。东墙上的那盏路灯也找不到了,只见竖立着一块大电子显示屏,电子显示屏上面墙上贴着“仰望”两字。教学楼后面的平房都盖成楼房了,教学楼前面的那棵大梧桐(泡桐树)也没有了,再也见不到落满地的淡紫色梧桐花了。可以看到,教学楼前面那一排青砖小灰瓦的老平房也拆了盖成楼了。
从校门口向南看,街南正对校门的房子焕然一新,已改作烧烤店了。
从校门口向西,原二中的那些门头房也被改造了。记得以前是个文具商店,可以在里面买纯蓝墨水,还有印有青州二中的信封、信纸和邮票。
继续向西,原学校正门也被拆除,两个小院被改造成青州府贡院了。八角楼前的白丁香树更是踪迹全无,那位在树下背诵英语的女同学又去了哪里呢?
新建门口东侧竖立的介绍牌。
进得门来,按照保安示意,将公共自行车停放在门口西侧。
蔷薇绿篱下的“省立四师旧址”保护碑。
西墙庑廊下是科举文化与社会生活展板。
东面八角楼下立有山东布政司衙门、云门书院、青州府贡院、省立四师旧址碑,基本囊括了明初至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沿革。
东面是表现旧时进京赶考的铜雕塑。
大门口东侧是青州府贡院平面布局图。
东墙庑廊下是青州府贡院与院试、科举制度与教育展板。
过厅匾额上书“青州府贡院”。
进门正对后院中立有一尊孔子全身站立青铜像。
后面拆掉平房盖的教学楼,网上照片显示曾是“明德楼”,现在楼的前立面又改成仿青砖色调了,“明德楼”三字也不见了。
过厅东面南墙上的介绍牌。
新建的西厢房。
顺楼梯登上东面八角楼二层,房门紧锁,向北拍的东厢房。
下得楼来,进入八角楼一层,是古代书房及青州府教育展室。
东厢房是科举制度简史展室。
考棚。
状元荣归泥塑场景。
从东厢房出来,院子北墙东半部分是清代文武官员补服简介。
西厢房是明、清两代青州府科举统计、历代进士名录、状元文化展。
西面八角楼一层是青州府科举名人展室。
从西面八角楼出来,院子北墙西半部分是历代文武状元名录。
来到北墙正中紧闭的大门前向南拍。对不起,至圣先师!我不是有意要拍您老人家的屁股,我只是想拍一张包含两座八角楼的全景,毕竟这是唯一能与我原先印象符合起来的景色了。
这是过厅西面南墙上的翻拍的省立四师体育场老照片。
10点11分,从贡院出来,正对着的房子牌匾是状元茶饮,东侧的门洞里面还能看到原先的旧墙砖。
骑着公共自行车继续向西,两边崭新的仿古房屋彩灯高悬,一派节日气象。
我的心情十分复杂,有几多失落,几许疑惑。这还是我魂牵梦萦的母校么?原地方虽然还是学校,但已经变成双语学校了,前面的花园、平房已经改造成青州府贡院了。新建的建筑整洁、漂亮,印象中母校的一切景象几乎难觅踪影,心里很自然地冒出刘禹锡的那两句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众所周知,乡愁是在外游子对故乡割舍不断的牵挂,是对故土往事永远的怀念。我觉得,对曾经的学子来说,应该还有一种愁叫校愁,那是早已深深烙在我们心底、一去再也回不来了的青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