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关于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质疑与答辩释疑(2)

已有 2416 次阅读 2012-11-22 10:53 |个人分类: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信息文明, 信息文明建设, 学术质疑, 理论答辩, 理论释疑

信息文明之光(60-2):

 

关于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质疑与答辩释疑(2

 

——答疑与释疑的理论基点

 

 

杨文祥

 

 

提示:本博的理念坚守:理论原创,版权所有,促进信息-知识-思想资源共享,共建信息文明。

 

本博的行为准则:诚恳交流,资源共享,欢迎转载,剽窃必究。

 

本博文章的合理使用:合理转载办法详见本博公告栏内容。

 

                                                        ————博客:信息文明之光

 

 

(接上文)

 

 

二、答辩与释疑的理论基点

 

 

本人在前几天写的一篇博文中曾指出并论证了以下几方面理论要点。这些理论要点便构成了本文进行答辩和释疑的理论基点:

 

1.语言是对人类过往经验的记录与表达的思维形式,是对既有世界——已知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描述工具和交流手段

 

语言不但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使用语言的人们“约定俗成”的历史产物。语言的本色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其基本特性是守成和保守

 

2语言作为人类对过往经验的记录与表达的思维工具,是对既有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描述工具和交流手段,这一工具和手段便必然有其特定的功能。

 

语言的功能就是对历史的记录和对现实的表达、描述与把握。

 

3.语言作为人类的一种工具,就不可能背离工具的两重性这一基本特质——有用性(有效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由于各种工具的有用性,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还是管理活动,须臾都离不开相应的工具

 

由于其功能的有限性,无论什么工具都必须伴随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与时俱进,否则,便无可避免地走向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历史命运

 

遥想当年,中国古代的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在战场上是何等地威风八面,叱咤风云,可是在现代战争的战场上,却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踪影。而作为描绘田园诗画面重要内容之一的老牛古井,现在人们只能在回顾历史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一窥其古雅的风貌。长期以来,文化人类学学者们孜孜以求的一个研究方向就是破译那些无人辨识的远古文字,试图回溯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的远古语言。而作为我国目前重要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所使用的语言——满语,在并不久远的清朝,作为大清皇室和居统治地位的民族的本族语言,无可争议地是大清王朝的官方语言之一,可是如今,其口语已经完全销声匿迹,而其文字,目前能够辨识的专家也只不过寥寥数人

 

上述工具的历史悲剧命运,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工具,无论是作为作战工具的武器还是作为生产生活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抑或是作为思想情感交流的语言工具,均由于受限于其自身功能的有限性,无法伴随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与时俱进所致

 

4.创新是一种对未知的新境界的探索,同时也是对一个未知的新世界的构建。

 

创新是超越历史和现实的,是“前无古人的”。创新的本质是开创与超前

 

5.在人类进行各方面具有创新意义的智力活动中,学术思想创新和文学艺术创新无论是对其创新过程的描述与记录还是对其创新成果的总结与表达,都别无选择地需要借助语言这一思维形式与表达工具

 

鉴于语言先天所具有的守成性和保守性,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这两个领域的创新必然泾渭分明地划分为两个层次——特定语言现有表达功能限度之内的创新和超越该语言现有表达功能限度的创新

 

在语言现有表达功能限度之内的创新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创新”,而超越现有语言表达功能限度的创新则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创新

 

6.无论是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思想创新还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文艺创作创新,当这一创新达到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境界时,就必然面临一个超越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创新之外的新问题和新障碍,这一新问题和新障碍就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创新与表达这一创新的语言形式的矛盾

 

7.语言不但是人类思维的形式和表达思想实现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在人们创新性的思维深度超越了现有语言承载和表达能力的情况下,这一思维的形式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与交流工具又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成为限制和束缚人们进行有效思维和表达的精神桎梏

 

8一个清醒的学者,决不会因噎废食,削足适履,囿于语言学的某些已经落后于语言实践的所谓规范而停下自己学术探索的脚步。至于这些探索的成功与否,学术价值几何,则只能将其交付当下的语言实践和现代汉语的未来发展实践去做历史的和实践的检验,而决不可囿于现有语言的局限而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固步自封

 

(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635023.html

上一篇:关于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质疑与答辩释疑(1)
下一篇:关于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质疑与答辩释疑(3)
收藏 IP: 222.222.150.*| 热度|

2 钟炳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