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21):
关于精英群体和精英教育问题的深度对话(1)
——兼论当代中国的精英群体和精英群体的
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杨文祥
笔者的博文《读蔡津津博文<中国需不需要精英教育?>》一文发表后,先后收到了逢焕东和英录两位老师的留言。我们三人于是通过科学网的博客留言与回复进行了一次短暂的网络对话。考虑到我们的这一对话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价值,于是在文字上加以整理后以学术对话的形式刊载如下。
杨:详见博文《读蔡津津博文<中国需不需要精英教育?>》一文。
逄:早死绝了 只见奴才忽悠
杨:复兴民族文化,关注民族命运是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现实问题越严重,这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精英群体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就越紧迫。只要我们在内心深处尚存一线民族道义和社会良知,我们就是当之无愧的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精英群体的一员。正如我们的前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中所歌唱的那样,“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尽管在上一代仁人志士群体面前我们还远不是那样地优秀。
见到“早死绝了 只见奴才忽悠”这一留言,逄焕东老师嫉恶如仇的正直品格和痛心疾首的价值判断跃然纸上。那么,扭转这一“精英已死,奴才忽悠” 的危重现实局面就更是这一代有良知知识分子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
尽管我们没有历史巨人力挽狂澜的伟力,但我们起码可以从自身做起,发挥知识分子的智力优势,在理论和思想领域探索民族文化的救亡和解困之道。在这里,疾恶如仇的正直品格和痛心疾首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是可贵的,但又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深入地思考并身体力行致力于解决疾恶如仇和痛心疾首之后又该如何的问题。
生活中,在真实的现代社会的生活中而不是在文学作品的虚构里,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旁观者,无论我们由于对现实的失望而对遁入空门或隐入桃花源怀有多么强烈的冲动。原因无他,就因为现代社会再也不可能为士人所提供古代社会的那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历史条件。如果我们面临的客观现实就是必须在精英和奴才二者之中做一选择的话,那么,根据现代文明素养的要求和价值判断,我们应该做出何种选择是不言而喻的。
但如果我们在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上既不甘于做奴才而屈辱终生,又没有足够的勇气、毅力和牺牲精神去做“铁肩担道义”的精英,那么,最后只剩有第三条道路可走,那就是彻底告别自己的思想,放弃自己能够思想的能力——人类智能和思维能力,然后与任人摆布的机器和工具为伍,甚至成为心理疾患、抑郁症和精神疾患患者群体的成员。
这样,在人类社会的精神层面或曰精神结构中,就形成了这样三个群体:精英群体、奴才群体、无生命或虽有生命却由于某种精神心理疾患而无力实现生命意志的群体。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非常严酷的社会现实背后的真相。那就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以后,尤其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心理疾患、抑郁症、精神疾患甚至是自杀现象呈几何级数与日俱增,而且罹患者与思维能力强,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具有十分明显的相关性。这一严峻的社会现实,国外的情况令作别论,就我们中国社会而言,应该说既与我国在很长时期内政治运动频繁,人际关系高度紧张有关,也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与精英意识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密切联系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教育或严重缺位或流于形式的现状具有内在的和直接的因果关系。
这就是说,人类作为一种精神和物质的高度统一,一种高度精神化了的客观现实存在,精英意识和精英意识教育不仅仅具有社会责任和道义方面的宏观意义,而且具有个人精神卫生和精神健康保健方面的积极意义。
这就是说,是做精英、奴才还是精神心理疾患的患者,这并非是一种社会地位的现实选择,而是一种人生内在价值的精神抉择。
即使我们执著于精英意识奋斗终生,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最终也不可能达到精英层次的精神境界。尽管如此,作为一个精神健康并具备现代文明基本修养的人精英意识还是不可缺少的。对此,“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既应该是我们个人的人生态度,也应该是我们的价值追求。
一般来说,精英既是指民族精英,同时也是指社会精英和国家精英。
民族精英、社会精英和国家精英三者尽管有细微的语义和关注视角的差别,但三者的内在结构和本质属性并无根本不同。与此同时,在一般情况下,民族精英、社会精英、国家精英这三个精英群体通常是同一个社会群体。当然,在历史巨变时代的某一特定时刻,三者之间有可能发生异变和分化。
精英群体和精英群体成员的内在素养结构基本上应该由精英意识和精英能力两个方面构成。
精英意识的本质就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修养和人类文明历史积累的基础上,基于社会平等原则所生成的社会良知——以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为内涵的社会正义以及为实现这一社会良知,落实这一社会正义所形成的对应于现实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应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使命感。
精英能力就是为履行精英和精英群体的社会责任,完成相应的历史使命而必须具备的知识创新能力、思想创新能力、理论创新能力以及在体制结构、制度、文化以及管理实践等不同层次上的管理创新能力。
精英和精英群体是民族的精英、社会的精英和国家的精英。
中华民族是包括每一位民族成员在内的所有民族成员的文化共同体;中国社会是全民族所有成员开展社会生活的生活共同体;而作为国家的中国则是全体国民的政治组织和行政组织的组织共同体。而在现实生活中,上述文化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和组织共同体实际是同一个现实共同体的三个不同的视角和方面。
这样,作为一个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只有全体国民和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高度的精英意识,这个社会才有可能是一个真正建立在社会平等原则基础之上的有良知的社会,一个有社会正义和社会公正可言的社会,一个健康的社会。只有这样一个健康的社会,才有可能是一个有前途的社会,中华民族也才能够因此而把握自己的命运,赢得自己的未来。
与此同时,也只有整个民族和全体国民都能够具有高度的精英意识,才有可能在全体国民现代文明素养不断提升的现实基础上,由产生于其中的出类拔萃的先进分子自然而然地组成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精英、社会精英和国家精英群体。
就是说,民族、社会和国家的真正的精英群体是在具有足够的精英意识的人民群众中间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客观产物,而不是由个别领导者个人意志所钦定的主观结论,更不是世袭的“精英二世”、“精英三世”“精英……世”以至万世无休。
然而,如果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现代文明素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精英意识,那么,不但“由个别领导者个人或领导人群体主观意志来钦定精英群体”的局面不可避免,世袭的“精英二世”、“精英三世”“精英……世”以至万世无休的历史局面也同样不可避免。目前的朝鲜不就是如此吗?
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精英群体”的内在素质究竟是否具备足够的作为民族精英、社会精英和国家精英所必需的素养和条件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这就是在我的文章里,凡涉及到精英这一概念和词语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真正意义上的精英群体”的现实原因。
基于精英群体的内在素质和创新活力,精英群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可以分别概括为民族、社会、国家整体结构的承重力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原始推动力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静态的结构支撑力的使命和责任,另一方面是动态的历史推动力的使命和责任。
民族、社会、国家整体结构的承重力:精英群体的内在整体素质和创新活力在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感召下,必然转化为三大结构的承重力,从而实现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做出其应有的历史贡献。这三大结构承重力分别是:①作为民族文化精神遗产精华的社会载体并由此构成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②作为社会的中坚和社会的脊梁,必然构成社会结构的骨干和支撑力量;③作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栋梁群体,必然构成国家政体结构和行政管理结构的骨干和支撑力量。这一支撑力量或表现为实体结构的刚性支撑力量,或表现为精神、理念、文化等软体结构的柔性机制力量。
通过上述三大结构承重力的发挥,精英群体忠实地履行着自己对民族、社会、国家整体结构进行支撑和承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以抵御和化解分别来自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保障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依既定的方向和步骤稳定发展。
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原始推动力:精英群体的内在整体素质和创新活力在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感召下,还必然转化为三大历史发展的推动力,从而实现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做出其应有的历史贡献。这三大历史发展推动力分别是:①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与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创造性原动力;②社会生产、科技教育和社会管理诸领域的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创造性原动力;③国家管理与社会治理诸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创造性原动力。
通过上述三大方面历史发展推动力的发挥,精英群体忠实地履行着自己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所应有的原始推动力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本文的结论是在对社会生活实践系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的本质、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的探讨并借助系统论和管理学原理的综合论证而得出的学术见解。显然,这种学术研究与完全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意识形态挂帅所谓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历史观” 还是英雄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的那种既无理论意义也无社会现实意义的意识形态之争是毫无共同之处的。
参考文献:
1.杨文祥.读蔡津津博文《中国需不需要精英教育?》
2.杨文祥.略论大学精神和一流大学——拜读杨学祥教授诗歌佳作《地狱和天堂》感怀
3.杨学祥.地狱和天堂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355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3889.html
上一篇:革故鼎新(20):略论大学精神和一流大学建设——读杨学祥教授诗
下一篇:革故鼎新(22):关于精英群体和精英教育问题的深度对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