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像:从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里卡尔多著,狄佳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2305
这是本绘画知识的普及读物,这不能讲是“科普”了,而且即使抛开知识的内容不同外,二者也是有区别的。普通人(非专业人士)看画(或艺术作品)的时候,一般关心作品的内容、传达的情感、明暗及色彩变化、以及背后的故事或者创作的过程亦或创作者相关的信息,多半的艺术普及类作品都是这一类。而专业人士的普及类则更多的关注技巧、笔触、颜料、结构,这一类普及读物并不多,可这一类更像“科普”类作品,用通俗的语言描述某个专业理论的内容。这中间恰巧缺了一个环节,那就是对普通人讲为什么要这么画才能表现出要表达的内容,这本书的关注点便是这样,向普通人讲在绘画艺术中的构图及其相关的因素所起的作用,通过阅读一定会帮助你提高绘画的欣赏水平的。
讲空间、中心(及非中心)、边框、矩形、平衡、尺寸,当然还有结构。告诉我们通常这种画面的结构是在告诉或者暗示我们什么,比如向左走去的画面和向右走去的画面就表达着不同的情感(我们传统戏剧中的出将入相也是左侧出右侧入,到是很一致)。很多内容有很多哲学的意味,比如边框是你心理的边界;图画(包括图片)都是一种将内心投射到外部的过程,你所见的本是你“心”所见。
内容除了介绍很多绘画艺术作品之外还涉及了很多的电影和新闻图片,比如“闪灵”(没想到闪灵拍摄的年代那么早。),还讨论了嘉宝为什么在那个年代招人喜欢,而在现今看来并不那么感人,因为观看的方式不同了,影院的屏幕,特别是当时的观影习惯与现今在电视或手机上的观影习惯是有很大不同的。还讨论了越战那张出名的新闻图片的构图特点,不过讲矩形时没有提到画家哈默,那个只画门窗的家伙。不过对现代那种抽象艺术的讨论不多,或许是因为抽象艺术本身就是要打破结构的程式。
小知识点:shoot:开枪亦有拍摄的意思,所以拍鸟也称为打鸟,特别是用那种“大炮”长焦镜头。
位于中心与单点透视相一致。做画本就是一只眼的事儿,所以开枪和画画都需要眯起一只眼,但中国画好像没有这个习惯。
东方的影响力还是太小了,讲手卷的时候都是说是日本的技术,反倒是现在的手机屏上的画面分割技术归功于了东方。
在博物馆一排排的静物,确实就似个旧物市场。除了疲劳之外,没有什么艺术享受了。
爱森斯坦,不是说名字和伟人的名字很像,而是说在电影界那是一个极出名的人物,特别是在构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一位前苏联的艺术家,所以环境对人的塑造,特别是艺术能力的塑造真的不是一个太强的原因。
中国画的例子选的袁江,为什么国内外对中国画的历史人物总不是太一样,他们所借用的那些人物都不是国内作品中常见的人物。
作家的本事就是将语法变成诗句。
虽然我们到了读图时代,但我们却很少见插图了。
我们在闹市中感到孤独。
从左向右看是与文字的自左向右的习惯相关,不过,这样说的话,那中国画应该是从上往下看,才符合古文字竖排的习惯,但印象中中国画是从下往上看的。不过手卷倒是与书写一致,是从右向左看。当然了,作者在这一节的最后也讲了,这个关联存在bug。
木板画是不是更厉害,不过现在木板画好像不常见了。
细胞存储,第一次听说,或者是生物存储。
在狭小的空间里塞进很多人,尽管违背自然规律,违背人性,但被“规范”的人们依然能够学会,只要有一丝空气 ,就不会突发恐慌。
为什么是从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这两个词也不是同一序列呀。可能是想说结构在文艺复兴中起的作用一直到在社交媒体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太明白。
印刷的这么精美,近二百元的价格真心不贵。手机上是永远不法获得这样的阅读体验,包括里面还有一幅图是用书的排版举例,也是用了译本做的例子,说明编辑是真的很用心了。责编陈田田,特约编辑邵嘉瑜,敬礼!
翻译的不错,只是有些人名没用常见的译法,比如阿拉伯的科学家哈增译成了海什木,画家透纳译成了特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6: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