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炽焰燃烧,罗恩拉什著,姚人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
那天的酒巴很小,只有一小圈沙发座,和歌手基本上是脸贴着脸,只有一个歌手边弹吉他边唱,慢慢地唱,唱了许多痛仰的歌,但很多歌听上去不像痛仰那般燥,我到是觉得唱民谣比较适合。因为是下午场,只有两对一起来的小情侣在那里亲热主,所以我窝在角落里安安静静的把这本炽热燃烧读完。
炽焰燃烧是一个短篇集,名字本是其中的一个短篇的名字,作者为什么选了这篇作为集子的名称不清楚,但误导了我,以为是一种激情四射的作品,不料恰恰相反。整个书不太强调情节的起伏反转,都是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偶尔有些怪人,但完全的不离谱,就像你常见的街边的大妈们讲的那些故事,但你能感受到那种情绪,是的,我第一次对情绪的描写有了感觉。过去总觉得小说是读故事,而不似音乐甚至绘画那般读出情绪来。感谢这两年的书友,读了几本文学作品,但不很适应现代小说的写法,不知是我阅读能力提高了,还是说这个短篇集不那么现代。
不知道是作者的功力还是译者的功力或者是两者功力都很高,整个文字相当平和,但即视感特别强。搜了一下译者,好像是个年轻人。“一个偶尔翻译的理科生,喜好科幻和侦探小说。”
不知道这本书从哪来的,问了群里不是大家介绍的,也不是自己买的,问了几个常丢书给我的人,都回答说不是,或许是小师妹送来的,哈。
从没一篇的元素多寡的角度上讲很多篇都像是首诗歌,上网搜了一下,作者还真的是一位诗人。整个集子也都有一点诗人般的忧郁。最典型是的“信仰美洲豹的女人”,里面的元素特别多:婚姻、婴儿、走失、臆念,当然还有美洲豹、动物园,博士。但或许是文化背景的缘故,有一些事情我没有读到比兴的点,或许作者原本就没有追求这一点,只是在认真地记录所经历的生活。
分为了一二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更多的体现一种贫穷,不清楚作品的年代,但描述的多半是大萧条时期,或许是那个年代的作品,哪怕是政治正确的角度出发,也应该翻译这本书,哈。第二部分相对的平稳。不清楚两部分划分的原则。
一个视觉创造大师,文字的表现力特别强,不是那种需要你绞尽脑汁的去读,但却是剜着你心吸引,将成为写作课最好的教材:精准、简单、深刻,人物和景物的描写都十分到位。却没有那种故意的离奇情节或哲理性的提示,因而鲜有那种提纲挈领的金句,所以就不做摘录了,因为要讲清楚里面那些写的好,要抄上一大段或者充分的背景介绍。比如讲婚姻时夫妻双方像隔了一扇玻璃门,钻石能划开的那种,暗示了结婚戒子的钻石。还有弯月瘦的可以挂上衣服。
有几篇有些惊悚的味道,让你为主人公担心,但并不恐怖,有几篇没有中心点,散点很多,还有一篇是向卖火柴的小女孩致敬。有些地方交待的并不很清楚,如果是有意的,可以认为是一种蒙太奇的写法,如果是疏怱,也许就是作者并不那般认真,甚或,译者漏翻了什么内容,哈,恶意揣测。
我总觉得这书写的有些像沈从文,但一直没把握说自己真的读懂沈从文。第一次尊重沈从文还是从小师妹娜娜那来的,那是一个瘦瘦的女孩,不记得家乡在哪里,但北师大毕业后就在廊坊工作了(廊坊有什么大学?或许是个军校),老公应该是学中文的,有一次报怨说老公买书太费钱了,说在书店的柜台上摆一套沈从文全集说,这是最后一套。当时在想,这人的全集还值得买吗,那也搞一套读读罢,读后我将这一套送给了别人,因为是有一份沉静,但没有那种振奋。这些年岁数大了,有时会想起沈的那种甜美,才懂得当时还是年岁太小了。但是不可以将两个大师做一个比较文学的研究,真的不敢提出这个建议,终是读的很少。因为阅读时想起了娜娜,更增加了一些悲切。这些年来,早就没有了娜娜的音信,还曾在网上搜过,也去海外的网站搜过,都无果,想来生活的也会很快乐。
有一处说住处已经没电了,不料出门的时候还记得关灯,这应该是作者的事儿(P30)。
南方联盟和美利坚联盟是一回事儿,在文中交替的出现,这应该是译者的问题,估计对美国那一段历史不熟悉(P44)。
有一处应该用顿号却用了句号,这妥妥是编辑的问题(P162)。
读完最后一页时,歌手正在唱橘子乐队的歌,不燥。这个乐队可能知道的人不多,那就说可以想起来U2的乐队,是那种慢慢的摇滚。但我真的在音乐和摇滚上是小白,实在话,我也分不清民谣还是摇滚。合上书,问了一句会唱once不,不会。估计没听过。戴上耳机,播放那个电影的主题曲,推门走出酒巴,外面的夜已经来临,路灯都已经亮了。门旁的牌子上写着痛仰北方支队,看来歌手或者老板是个痛仰的歌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