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gpla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ggplan07

博文

这一期选题都挺好的:“读书”202306

已有 1280 次阅读 2023-8-14 17:2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策展中的“双重时间”:我与苏州博物馆

今年博物馆很火的一年,很多朋友旅游回来都说博物馆哪儿哪都爆满。这篇文章到是蛮时令的。是一位博物人的文章,谈从刚刚参加工作便策划并非苏州博物馆强项的青铜器展开始,这些年来策划苏州博物馆的各种展览以及相关的工作。因为与苏州和博物馆的那一丝儿勾连,读着蛮亲切的,有一些博物馆人员日常工作的描写,有一些事情是你的参观时经常忽视的地方。现在的考古学专业基本上都叫文博学院了,貌似博物馆学成了主流了。感觉上现代的博物馆基本上是历史博物馆了,而过去是不是有很多动植物呀,动物归了动物园,植物归了植物园,化石类的也归去了自然博物馆,我们这还有农博园,门类越来越多了。

经济学的良心与市场的阴暗面

经济人的这种“理性白痴“导致经济学的无趣。文中还提到了哈克,印象中是联和国一个组织的头,之前的“读书”有一篇文章提到过。

文中强调政府的调节功能,而饥荒永远是人为的。通货膨胀只是货币超发了吗(不论什么原因最后都归为这一因素),那么当黄金或白银是货币的时候,是不是就没有通货膨胀。

文中引用了泰戈尔的一句诗:我们将世界看错,却怪世界欺骗了我们。

德雷福斯的人工智能炼金术,耿弘明

介绍一个上世纪末强烈反对人工智能的哲学家,现在成了反例。但其思考却是实实在在很讲逻辑的,我理解主要原因是科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总是不按常理出牌的。

累世者总有这种预言落空的故事,只不过人们喜欢单拎出来进行调侃,但这篇文章虽然蹭了热度,不过还是有些思考的。文中还有了一些科学的语言,比如一维、向量,但读起来估计是个文科的,网上搜了一下,不像是做科学史或者哲学专业的,好似是搞文学创作的,或许不是这个作者。

“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或许偶有重合,但在大部分情况 下,它们的方法是迥然不同的,言说方式也有天壤之别。”但我的观点的不但对象是重合的,方法也是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比如实验心理学。

但文中有一点提到统计革命,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流行提法。但统计从热力学走到量子力学再走到计算机科学的话,确实有些内容。过去我总觉得统计不“科学”,因为统计缺少因果律,而因果性是物理学的追求目标,或许该洗洗脑了。

百年历史的钟摆运动

介绍一本书“浮沉世纪”,讨论美国的百年发展规律。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未来将由你我开创”。考察美国百二十年的历史,发现是从我到我们再到我的一段发展历程,这种U型轨迹恰似钟摆,在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来回摆动。

社会的往复式或者螺旋式的发展是有利的,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缓慢增长的交替是一种必然,因而也就有了社会周期性,经济学上有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因为名字特别长记住了,其理论不太信,更不信其预测的结果,人这种有智灵的生物,哪里会有机械式的周期论。经济学或者社会学多半都是事后的总结,众多的因素和不确定性使得设计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式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一个三体都会得到蝴蝶效应,只要有统计便会有涨落,因而对结果的预期只能是个假说了。

202304期里讨论人力车人力车反抗有轨电车的事情在现今看来很无趣,但很合理。因为我们远离那个年代,知道电车终将会替代人力车,而且也很快就会被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替代。但那个年代的人却无法接受,因为社会负担与个人负担是不相同的。同样的,六十年代西方的波西米亚看来也无趣但合理,因为我们觉得无电无公共社会的生活难以接受和无法想像,同样的,我们也仅是在反思手机的反作用,但在未来,不会有人怀疑手机的功能,甚至无法想像无手机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生活。

人们追求便利,虽然会遭到反噬。人们习惯生活,虽然可能悲惨。

苏轼:通达海外的自然之趣

法国评选十二位“千年英雄”,苏轼是唯一的中国人。不知这标准从何而来,什么算是英雄?文章介绍苏轼作品和研究在海外的发展状态,只看标题以为是在谈论经历或作品中的海外情怀呢。

现代财政国家的“财”与“政”

政府信用功能远大于政府的税收功能。

骑士团长:理念和隐喻

介绍村上的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书架上有一本“1Q84”还在那望着我。旋转是村上的艺术特点吗?

旅游的发明:一段从精英到大众的旅程

恰巧本期还有一篇写到: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恰巧重庆人民来长逛逛,问我有什么可以“旅游”的。哈,重庆人民是不需要旅游的,那地方要山有山要河有河,只去看看海或者来东北看看平原好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6855-1399026.html

上一篇:你为什么会不喜欢摇滚乐呢
下一篇:写作者都该读一读的短篇小说集:炽焰燃烧
收藏 IP: 36.97.184.*|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5: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