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著名国际刊物《自然》介绍中国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团队新发现——植物微小核糖核体(microRNA)可通过食物摄取方式进入人体血液。这一发现,对于转基因专家声称的Bt蛋白会在肠道内分解,不会造成人体危害说法产生了明显的挑战,因为南京大学的最新科学发现表明,“我们吃进去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信息”。具体分析请参考下面的文章。
陈一文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269923485
所有转基因技术推手“专家”与官员们,你们如果不同意张启发转基因Bt稻米的食品安全性必须重新审查,请提供你们的科学依据与理由!英国《自然》杂志网站 2011-09-20推荐介绍张辰宇教授团队的论文展示了一项非常令人惊奇的发现——植物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可以通过日常食物摄取的方式进入人体血液和组织器官。并且,一旦进入体内,它们将通过调控人体内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发挥生物学作用。该研究证明植物微小核糖核酸可能是食物中的“第七种营养成分”(其他六种分别是水、蛋白质、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他命和稀有元素)。网友评论“这下麻烦大了,确实有必要重新评价转基因安全性”。顾秀林教授评论:“为什么会有人说‘麻烦大了’呢?因为转基因的生物被人类做了手脚后,牵一发会动全身,那么复杂的一个巨大系统,往里面插几个基因,算是‘已知”的改动,会不会因此多了或者少了几个microRNA?那可是未知数!…我们不知道的危险,才是最大的危险。”英籍华人知名遗传学家,侯美婉博士评论:“这样一来,所有转基因生物体,必须筛选iRNA与对照非转基因生物体比较!”鉴此,张启发转基因Bt稻米的食品安全性必须重新审查!
倒了,倒了,张启发转基因Bt稻米也倒了,必须重新审核
八十年代两届全国青联特邀委员
《新浪网》“陈一文顾问博客”首发:http://blog.sina.com.cn/cheniwan
《陈一文顾问网站》:http://sea3000.net/cheniwan
国外网站信息: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信息”(2011-09-19)
有网友转载了《EurekAlert! 》 网站2011年09月19日公开发布《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信息”》(见附录C)揭示:
http://chinese.eurekalert.org/zh/pub_releases/2011-09/aaft-wan091411.php
在九月二十日出版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的一篇研究中,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课题组展示了一项非常令人惊奇的发现——植物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可以通过日常食物摄取的方式进入人体血液和组织器官。并且,一旦进入体内,它们将通过调控人体内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发挥生物学作用。
该研究证明植物微小核糖核酸可能是食物中的“第七种营养成分”(其他六种分别是水、蛋白质、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他命和稀有元素)。
笔者认为这同时揭示:人类食物必须自然、健康、有生命,不能转基因、有毒、有害无生命!
这下麻烦大了,确实有必要重新评价转基因安全性(2011-09-19)
对此,非常敏感的网友“zhujiang73” 2011-09-19一针见血发表评论“这下麻烦大了,确实有必要重新评价转基因安全性”:(见:http://bbs.chinaunix.net/thread-3597317-1-1.html)。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推荐介绍张辰宇教授团队的论文(2011-09-20)
http://www.nature.com/cr/journal/vaop/ncurrent/full/cr2011158a.html
Exogenous plant MIR168a specifically targets mammalian LDLRAP1: evidence of cross-kingdom regulation by microRNA
我们早先的研究表明,稳定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清与血浆的微小核糖核酸(miRNAs),从组织与细胞中活跃地分泌出来,是一类新型的疾病标志物可应用于疾病,发挥细胞间信号传递作用。这里,我们报告令人惊奇的发现,外源性的植物微小核糖核酸可以在多种动物的血清和组织内检测到,并且它们主要是通过进食的方式摄入体内的。其中编号为168a的植物微小核糖核酸(MIR168a)是一种稻米中富含的同时也是中国人血清中含量最为丰富的一种植物微小核糖核酸。体内和体外的功能性研究表明植物MIR168a可以结合人和小鼠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衔接蛋白1(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adapter protein 1)的mRNA,从而抑制其在肝脏的表达,进而减缓低密度脂蛋白从血浆中的清除。这些发现证明食物中的外源性植物微小核糖核酸可以通过调控哺乳动物体内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摄食者的生理功能。
学者发现植物体内微小RNA可进入动物体内并发挥功能(2011-09-21)
《文汇报》(作者:龚晓蕾;许琦敏)2011-09-21《学者发现植物体内微小RNA可进入动物体内并发挥功能》(见附录B)揭示:
http://whb.news365.com.cn/jkw/201109/t20110921_3140233.htm
昨天,《细胞研究》在线发表了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张辰宇教授课题组的新发现:稻米中一些微小RNA能经过烹饪、咀嚼、消化后,“活着”进入动物体,并直接操控“宿主”的基因!
这次,课题组关注的是稻米中编号为168a的植物微小RNA。它在稻米中的含量非常丰富。张辰宇说,实验发现,它能与肝脏中一个基因的信使RNA结合,抑制该基因的蛋白表达,进而减缓低密度脂蛋白从血浆中清除的速度。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某地常“被吃”的植物是否也会通过微小RNA,参与到动物乃至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自然》新闻稿如是评述:“这一成果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普遍存在的生命调节机制:动物与植物是如何在分子层面上跨界交流的。”
顾秀林: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吃什么补什么与转基因主粮不安全
顾秀林教授2011-09-20发布博文《顾秀林: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吃什么补什么与转基因主粮不安全》对此进一步剖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8d2520102dtba.html
我们的食物全都是“生物”,不论是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都“曾经生活过”,它们体内有什么东西呢?
方舟子大师不是早就教导我们,植物动物体内也都是DNA,DNA片段不就是“基因”吗?吃什么不都是吃基因和DNA吗?在成千上万个基因中加上一个两个基因,而且那些基因都能被消化掉,吃吧,怕啥?
看懂了对microRNA的通俗解释,了解了大米的microRNA在吃大米饭的中国人血液内表现较高浓度这个事实(极小的分子可以通过消化道完整地进入血液),我立刻就想到了“吃啥补啥”这个古老的“迷信”——它可能是非常科学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中国偏见”,如果有根据的话,大概也藏在这只有19-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里。
为什么会有人说“麻烦大了”呢?因为转基因的生物被人类做了手脚后,牵一发会动全身,那么复杂的一个巨大系统,往里面插几个基因,算是“已知”的改动,会不会因此多了或者少了几个microRNA?那可是未知数!不增不减的可能性有多大?也许是0.
我们不知道的危险,才是最大的危险。这是常识,特别是对于“洁癖”来说,那可更重要。然而,给“基因时代”下定义的方大师,只认得“基因”,不认得microRNA。他一再谆谆教导中国消费者:害怕转基因是无知...很愚蠢,拒绝吃转基因的人,不仅无知,而且有罪。
无知的是方大师,有罪的是强行推行转基因主粮工程的利益集团。
转基因支持者的反应:这只是报道,不是论文,也查不到原文!
晴空一鹤cn:《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信息”》是记者一篇报道,还不是论文,标题就有明显问题,应该改成:吃的不只是食物,还有信息。全文没有提到转基因的危害,文中讲科学解释了“吃什么补什么”也是作者胡说。
针对“该研究证明植物微小核糖核酸可能是食物中的‘第七种营养成分’(其他六种分别是水、蛋白质、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他命和稀有元素)”揭示人类食物必须自然、健康、有生命,不能转基因、有毒、有害、无生命!” 青山屋主:评论:“下这样的结论太早!”
英籍华人知名遗传学家,侯美婉博士:这样一来,所有转基因生物体,必须筛选iRNA进行与对照非转基因生物体比较!”
英籍华人知名遗传学家,侯美婉博士获悉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推荐介绍张辰宇教授团队的论文后,来邮件表示:
“这确实非常有意思。但是,他们应当同时提出食用转基因生物体的危险,因为含有某些非自然免疫核糖核酸(iRNA)可能并非有益。这样一来,所有转基因生物体,必须筛选iRNA进行与对照非转基因生物体比较!”
收到侯美婉博士的邮件后,笔者发微博:对张启发转基因Bt稻米必须重新审查
对张启发转基因Bt稻米必须重新审查:英籍华人遗传学家,侯美婉博士获悉张辰宇教授团队论文http://t.cn/adNClP后表示:“这确实非常有意思。他们应同时提出食用转基因生物体危险,因为含有某些非自然免疫核糖核酸(iRNA)可能非有益。这样一来,所有转基因生物体,必须筛选iRNA与对照非转基因生物体比较!”
张启发依老鼠伪试验获转基因稻米安全许可证应撤销
笔者2011-03-26发表《张启发依老鼠伪试验获转基因稻米安全许可证应撤销》揭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0refn.html
张启发“院士”团队开发的转基因Bt稻米,经张启发团队以及黄昆仑教授团队进行的“第三方”老鼠一次性食用纯Bt蛋白观察七天的动物试验,得到“该抗虫Cry 1C蛋白对小鼠是基本安全的”结论,因而获得农业部“安全许可证”。张启发“院士”结论:食用转基因大米带来的危险,不会比喝水的危险更大。问题是,这样的动物试验能否证明转基因Bt稻米与非转基因水稻是否具有同样的食用安全性?本文从八个方面论证仅依据老鼠一次性食用纯Bt蛋白观察七天的“动物试验”是“假试验”、“伪试验”,是误导,是欺骗,是作伪证!依据这样的“动物试验”所颁发的“转基因作物安全许可证”也是是误导、欺骗、作伪证的“许可证”,应予以撤销。
陈一文顾问发微博向所有转基因技术推手“专家”与官员们提出挑战
所有转基因技术推手“专家”与官员们,你们是否同意:科学的态度是必须全面深入筛选张启发团队转基因Bt稻米的iRNA与对照非转基因稻米比较后做结论http://t.cn/adNClP,而不能拒绝全面深入筛选与对照非转基因稻米比较就做结论!如果不同意,请提供科学依据理由!
对张启发转基因Bt稻米的食品安全性必须重新审查的法律依据
卫生部《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2007-12-01生效)规定:
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7-07/18/content_688929.htm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部可以组织评估委员会对已经批准的新资源食品进行再评价:
(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已批准的新资源食品在食用安全性和营养学认识上发生改变的;
(二)对新资源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学质量产生质疑的;
(三)新资源食品监督和监测工作需要。
经再评价审核不合格的,卫生部可以公告禁止其生产经营和使用。
尽管还没有成为商业化上市“新资源食品”,张启发转基因Bt稻米2009年12月已经获得“安全许可证”,转基因推手们极力推动转基因Bt稻米投入商业化生产。
鉴于张启发“院士”团队开发的转基因Bt稻米,经张启发团队以及黄昆仑教授团队进行的“第三方”老鼠一次性食用纯Bt蛋白观察七天的动物试验,从八个方面证明是“假试验”、“伪试验”,是误导,是欺骗,是作伪证!
同时依据张辰宇教授团队的论文揭示的情况以及英籍华人遗传学家,侯美婉博士非常正确的“所有转基因生物体,必须筛选iRNA与对照非转基因生物体比较”的科学意见,使张启发“院士”团队开发的转基因Bt稻米明显面临卫生部《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所有三项情形,对其“食用安全性“必须进行重新审核。
所有转基因技术推手“专家”与官员们,你们如果不同意张启发转基因Bt稻米的食品安全性必须重新审查,请提供你们的科学依据与理由!
附录B:学者发现植物体内微小RNA可进入动物体内并发挥功能
http://whb.news365.com.cn/jkw/201109/t20110921_3140233.htm
《文汇报》(作者:龚晓蕾;许琦敏)2011-09-21
本报讯 (实习生龚晓蕾 记者许琦敏)米饭也能调控你的基因?昨天,《细胞研究》在线发表了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张辰宇教授课题组的新发现:稻米中一些微小RNA能经过烹饪、咀嚼、消化后,“活着”进入动物体,并直接操控“宿主”的基因!
你吃下一口米饭,饭粒中蕴藏的一些微小RNA就能“跑”进你的血液,使你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难以被清除。张辰宇说,发现这一现象,他自己都很惊讶。
与遗传“天书”DNA不同,RNA更像一个工人,能主动将DNA中的内容“翻译”出来,行使各种生理功能。以前,科学家一直以为各种RNA均是生命体“自产自销”,但这次却发现RNA家族中的“小个子”——微小RNA竟能“跨界”工作,在植物中产生,又被动物吃下肚后,还能“兴风作浪”。
张辰宇介绍,微小RNA十分特殊,只有19-24个核苷酸组成,却能稳定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血清和血浆中,但没想到的是植物的微小RNA竟能在多种动物的血清和组织内检测到,“而且主要是通过‘吃’,进入动物体内的。”
这次,课题组关注的是稻米中编号为168a的植物微小RNA。它在稻米中的含量非常丰富。张辰宇说,实验发现,它能与肝脏中一个基因的信使RNA结合,抑制该基因的蛋白表达,进而减缓低密度脂蛋白从血浆中清除的速度。
“这会让人更容易得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疾病。”他说,以往研究表明,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易得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这或许与我们以稻米为主的饮食结构有关。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某地常“被吃”的植物是否也会通过微小RNA,参与到动物乃至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自然》新闻稿如是评述:“这一成果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普遍存在的生命调节机制:动物与植物是如何在分子层面上跨界交流的。”
中草药是否也会通过微小RNA起效?《细胞研究》执行主编李党生说,这一发现将为科学认识中草药,开辟一个新的角度。
动物脏器中的微小RNA也能进入人体吗?李党生说,这更有可能。“老古话说,吃啥补啥,但一切还有待于大量后续实验加以证实。”
附录C: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信息”
http://chinese.eurekalert.org/zh/pub_releases/2011-09/aaft-wan091411.php
公开发布日期: 2011年09月19日
联系人: 张辰宇教授
电话:025-8368-6234
工作单位: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在九月二十日出版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的一篇研究中,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课题组展示了一项非常令人惊奇的发现——植物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可以通过日常食物摄取的方式进入人体血液和组织器官。并且,一旦进入体内,它们将通过调控人体内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发挥生物学作用。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是一类长约19至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它通过与靶基因的信使RNA(mRNA)结合的方式抑制相应的蛋白质翻译。该课题组之前的研究成果表明微小核糖核酸可稳定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血清和血浆(循环微小核糖核酸)中,是由组织和细胞主动分泌的(分泌型微小核糖核酸)。因此,循环微小核糖核酸是一类新型的疾病标志物可应用于疾病,如肿瘤的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的指证等方面,分泌型微小核糖核酸也是新的一类重要的信号分子,调控细胞间和组织间的信号传递。
在本项研究中,该课题组发现:外源性的植物微小核糖核酸可以在多种动物的血清和组织内检测到,并且它们主要是通过进食的方式摄入体内的。
其中编号为168a的植物微小核糖核酸(MIR168a)是一种稻米中富含的同时也是中国人血清中含量最为丰富的一种植物微小核糖核酸。体内和体外的功能性研究表明植物MIR168a可以结合人和小鼠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衔接蛋白1(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adapter protein 1)的mRNA,从而抑制其在肝脏的表达,进而减缓低密度脂蛋白从血浆中的清除。这些发现证明食物中的外源性植物微小核糖核酸可以通过调控哺乳动物体内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摄食者的生理功能。
该发现显然发人深省:
比如,它表明除了吃“食物”(以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等的方式)以外,您还在摄入“信息”(此信息即是微小核糖核酸的序列特征,因为来源于不同食物的多种多样的微小核糖核酸一旦被人体吸收,将导致潜在的不同类型的靶基因的调控以及对人体的生理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结果)。该发现从一种新的维度对于中国的古语“吃什么补什么(You are what you eat)”进行了科学解释。
该发现的潜在意义还在于:
一,该研究显著地扩展了微小核糖核酸的功能;
二,该研究提出了一个极其奇妙并且创新的理念,该理念对于人类健康和代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该研究为我们理解跨“界”(比如动植物间)的相互作用甚至是共进化(co-evolution)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我们思考微小核糖核酸的调控作用以及思考来源于食物、植物以及昆虫的外源性微小核糖核酸在猎物和捕食者间的相互影响中的潜在作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四、该研究证明植物微小核糖核酸可能是食物中的“第七种营养成分”(其他六种分别是水、蛋白质、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他命和稀有元素);
五、该研究为代谢紊乱症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分子机制;
六、对于中国人来说,还为在传统的中草药中发现一类全新的活性分子提供了依据。
更重要的是,本项研究成果还有深远的意思,比如建立一种高效的将干扰RNA(siRNA)或微小核糖核酸(miRNA)等小分子RNA传输进入动物体内的实验学方法,从而实现体内基因表达的沉默。
同时,本项研究可能对于将RNA干扰技术重组进入植物及发展依赖于小分子RNA传输的治疗手段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那些对小分子RNA的治疗应用感兴趣的科学家,因为他们注射难以想象的高达100毫克每千克体重的定制的或非定制的RNAi后,依然无法在动物体内观测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
The researchers of this project include Lin Zhang1,*, Dongxia Hou1,*, Xi Chen1,*, Lingyun Zhu1, Yujing Zhang1, Jing Li1, Zhen Bian1, Xiangying Liang1, Xing Cai1, Yuan Yin1, Cheng Wang1, Tianfu Zhang1, Dihan Zhu1, Dianmu Zhang1, Jie Xu1, Qun Chen1, Yi Ba2, Jing Liu1, Qiang Wang1, Jianqun Chen1, Jin Wang1, Qipeng Zhang1, Junfeng Zhang1,†, Ke Zen1,†, and Chen-Yu Zhang1,†of Jiangsu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MicroRNA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22 Hankou Road, Nanjing, Jiangsu 210093, China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30225037, 30471991, 30570731), the 973 Program of China (no. 2006CB503909, 2004CB518603), the “111” Project,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no. BK2004082, BK2006714)
Zhang et al.: " Exogenous plant MIR168a specifically targets mammalian LDLRAP1: an evidence of cross-kingdom regulation by microRNA " Publishing on Cell Research, September 20, 2011.
Author contact:
Chen-Yu Zhang (Jiangsu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MicroRNA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Tel: +86 25 8368 6234; E-mail: cyzhang@nju.edu.cn
Editorial contact:
Dangsheng Li (Cell Research, Shanghai, China)
Tel: +86 21 5492 2951; E-mail: dsli@sibs.ac.cn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