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三十四:赤潮爆发频率加快

已有 3788 次阅读 2011-8-25 07:08 |个人分类:环保呐喊|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近海, 赤潮污染, 频率加快, 生态危急

蒋高明
 
          赤潮被喻为海洋的“红色幽灵”,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这个特定环境就是来自陆地上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集中爆发,促使海水富营养化。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赤潮是对海洋富营养化污染的笼统称呼。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危害很大,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过去十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中国赤潮灾害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下表列举了过去十年来不同时间段中国赤潮发生的频次和受害面积:
 

 2000年以来中国监测的海洋赤潮次数和赤潮面积(数据来源: 《中国海洋环境公报》)

年份

黄海

渤海

东海

南海

总计

赤潮次数

2000

4

7

11

6

28

2002

3

14

51

11

79

2003

5

12

86

16

119

2005

13

9

51

9

82

2006

2

11

63

17

93

赤潮面积 (km2)

2000

800

2000

7800

50

10650

2002

310

300

9000

540

10150

2003

410

460

12990

690

14550

2005

1780

5320

19270

700

27070

2006

420

2980

15170

1270

19840

 

 
        1999年,中国沿海监测的赤潮面积是15次,而到2003年久达到了119次,赤潮面积从原来的几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2.7万平方公里。从四大海域来看,无论是发生次数海水受害面积,均以东海为甚,如2005年这一年,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是南海的5.6倍,赤潮影响面积27.5倍。2006年,中国记录的7次严重赤潮污染有6次发生在东海。这就不难看出,内陆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排放的污染物,最终在海洋里集中,那些污染物首先造成了太湖的水不能喝,然后又造成了东海的富营养化。
 

2  2006年中国海域发生的大面积赤潮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质量环境公报》)

起止时间

地点

赤潮面积(km2)

主要生物种类

53~8

浙江舟山外至六横岛东南海域

1000

具齿原甲藻、中肋骨条藻

51417

长江口外海域

1000

具齿原甲藻、米氏凯伦藻

52027

渔山列岛附近海域

3000

具齿原甲藻、米氏凯伦藻

61214

浙江南部海域(洞头岛至北麂列岛)

2100

米氏凯伦藻、具齿原甲藻

61521

渔山列岛、象山附近海域

1000

米氏凯伦藻、红色中缢虫

62427

浙江中部渔山列岛至韭山列岛海域

1200

旋链角毛藻、米氏凯伦藻

1022115

河北黄骅附近海域

1600

球形棕囊藻

 
 
        2006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近岸海域293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为2.9万平方公里;对18个海洋生态监控区监测表明,主要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均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海洋最终成了人类排放的污染物的最终归宿地,成了脏污纳垢的地方,那里的海洋生物又要遭殃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479283.html

上一篇:红绿两股力量“会师”弘毅生态农场
下一篇:基因为谁而“转”
收藏 IP: 210.73.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1 0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