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治理沙尘暴的思路需要更新 精选

已有 5986 次阅读 2007-4-11 21:00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治理沙尘暴的思路需要更新
蒋高明

        自从进入本世纪以来,北京几乎每年都起沙尘暴。国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前两年,由于老天爷帮忙,风力小了些,加上雨水好,沙尘天气有所缓和。人们遂以为治理工程起了作用,放松了警惕。如今,沙尘暴再度加剧,说明我们采取的措施还是没有真正凑效的。这是因为发生沙尘暴的隐患并没有消除,况且有些是根本不可能消除的。
        先来看不能消除的因素。我们不能让西伯利亚的风停下来,也不能让老天爷多下点雨或者多降点雪,更不能让内蒙高原、新疆高原变成平原。这三大要素,注定了我们不能根治沙尘暴。以前我们“向沙漠进军”,现在提治沙,然而,到底是“人定胜天”还是“天定胜人”?是“人治沙”还是“沙治人”?今天的沙尘暴再度肆虐说明了一切。
        是否人类在沙尘暴面前无能为力呢?显然不是。近年来为治理沙尘暴,国家,社会团体,及个人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很可惜治理思路出现了问题。我们企图用树林来阻挡沙尘暴,事实证明根本做不到。其一,沙尘暴飞跃的高度远远高于树林;其二,树木在干旱区长不起来,成不了“气候”。但是,我们可以让风里少携带沙子,这一点是能够做到的,这个做法就是用草来“捂盖”沙尘源。
        强风经过的地方,大漠、草原、沙地、农牧交错区,如果土壤变得松动了,土壤就保不住,就会随风进入北京,甚至跨过了太平洋,“入侵”美国。如果让沙尘类物质停留在原地,吹到北京的风即使成暴,也不会是沙尘类型的。稳定沙尘源的出路是让干旱半干旱区恢复其密集的草来,而不是在那里造林。
        其实,有些地区真是治理不了,美国人也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沙尘暴与荒漠化是世界性难题”的提法的主要原因。那些地区指真正的沙漠,如新疆、内蒙古西部一些降水量不到100毫米的沙漠。对于这类地区,聪明的办法是,人退出来,为沙漠让地盘,使其形成“结皮”或“面膜”,同样可收到减少沙尘含量的效果。
        最近几年来的沙尘暴增多,是与内蒙古等地区降水量150-350毫米的沙地草地退化有关的,这个退化只进行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目前的生态退化还没有达到其极限,还有恢复的很大希望。只要从政策与管理措施上调整土地使用功能,草原重新恢复“青春”是相对容易的。当然,如果治理思路不对头,连续吹上十几二十年后,轻的东西吹光了,那时的北京虽没有沙尘暴了,但是草原恢复也没有希望了。
        我国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沙尘暴的源头。从生态功能上看,那里草的作用大于灌木,灌木大于林。现行的做法是,草出了问题,拿林来治;费用使用给林多,灌木次之,草最少。草原上实施退耕换林,“还”林有钱,还草不给钱或给钱少,这样老百姓就不顾树木能否成活来造林。钱花出去了,林没有活下来,反给沙尘暴帮了忙----那些干旱半干旱区的树坑变成了人为的“风蚀坑”。
        解决中国沙尘暴的最大问题是干旱办干旱地区官员的政绩问题。目前的做法是,哪里退化的严重哪里得到的国家治理费用多,哪里的领导“不但不批评,反而有奖励”。保护好的不给钱,这样就变相鼓励了生态破坏,打击了生态保护。如果政策上对保护好的地方予以大量经费支持,对保护差的地方实行惩罚,这样,官员就会动脑筋花好国家的钱。至于造林合适,还是恢复草合适,地方领导心理也是非常明白的,更况科学上早就有了结论。科学家在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能无动于衷。
        至于牧民,我们不妨算另外的一笔账。一个几万平方公里的旗,牧民也就万把人,用治理的费用发“工资”都是合算的(牧民人均收入可达上万元!),事实上国家给的治理费用也超过了牧业收入。在这方面,需要科学家认真研究出一个方案来,用好国家的钱。我们建议在严重退化的地区人退保草,建设有民族特色的生态小城镇。治理经费应当与治理效果挂钩,而不能用于政府部门“脱贫致富”。
        中国科学院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盟连续5年的试验有力地证明,减少人为压力,解放自然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见2006年3月30日《人民日报》第16版)。今后国家的治理经费使用应当向小城镇集中,建立自然保护区,实现自然力恢复,国家补助牧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让牧民由生态的破坏者变成生态的保护者。这样,我国减轻沙尘暴危害就大有希望了。

  

 

上图:治理前的浑善达克沙地草地;下图和中图:治理后的沙地草地其景观类型恰好是萨王那类型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1333.html

上一篇:沙尘暴损失的是“国土”
下一篇:穷人是多余的吗?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