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沙尘暴损失的是“国土” 精选

已有 4357 次阅读 2007-4-4 23:02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沙尘暴损失的是“国土”
蒋高明

        近来,沙尘暴再次光顾内蒙古、吉林、新疆、甘肃、河北、北京、山东、江苏等地,人们那根脆弱的神经再次紧张起来。然而,就在此前不久,气象部门给出的乐观分析是,今春我国北方沙尘暴日数将较常年同期偏少。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更断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沙尘暴呈现整体下降趋势。我们离告别沙尘暴的日子真的越来越近了吗?
        对于国家气象局的结论,笔者丝毫不敢乐观。即使沙尘暴整体趋势变小了,但并不意味着其破坏的程度变弱,影响范围变小。3月31日那天,山东泰安等天空被弥沙染黄;雨后汽车上出现明显的泥雨“膜”。我曾经问过年龄比我大的很多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有没有见过“老天爷”下泥雨,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没有。同样的声音在北京也能听到。一方面,国家气象局监测的沙尘暴减少,另一方面,现场感受到的沙尘暴危害加大。这样矛盾的结果孰是孰非,只有真正生活在沙尘暴源头的老百姓才最有发言权。
        且不论沙尘暴的次数真正减少与否,沙尘暴频频出现依旧是个事实。沙尘暴带走的物质在异地是令人讨厌的,但在源头的草原、荒漠、沙地,却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宝贵的“国土”。去年4月16日,北京上空的尘土据估计有30万吨。试想,这些物质是哪里来的?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轻的土壤物质都吹光了,重的物质吹不动,沙尘暴自然就少了。可是,那一天真的到来了,即北京没有沙尘暴了,可能中国的四大沙地、草原、荒漠也变成了更荒凉的戈壁。
        有专家称,沙尘暴也有好处:黄土高原就是沙尘暴的结果,并由此孕育了中华民族;沙尘暴还会给太平洋的海洋生物增加营养物质;甚至沙尘暴还会中和大气中的酸度,减少酸雨危害。诚然,这些作用都是存在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沙尘暴的这些“正面”作用,比起其强大的破坏力来要大的多。即便对这些“正面”作用,也要一分为二地看。黄土高原形成的时候人类尚没有出现,或还在“襁褓”里,沙尘暴出现的确不是人类惹的祸;太平洋本身会平衡它的营养,人类通过环境污染增加的氮和磷,已经增加了严重的“赤潮”等环境问题,海洋难以承受那些污染物;减少酸雨应从燃煤脱硫开始,或者利用替代能源减少煤炭燃烧,靠沙尘暴中和显然代价太大了。
        沙尘暴产出的原因无外乎天然和人为两种原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天灾”和“人祸”。客观地讲,近代发生的沙尘暴,上面两个原因都是同时存在的。就自然的因素来讲,形成沙尘暴的天气条件或地质条件都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戈壁的形成就是强风、干旱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境内的八大沙漠,就是这样形成的。但是,近几十年来的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来自人类。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的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覆盖好,流动沙丘的面积仅为2%左右,而现在达到50%,局部地区甚至达到了70%。同期,人口增加了4倍,牲畜的数量增加的17倍。
        当西伯利亚强风吹来时,没有植被保护的土壤就被吹得远远的,形成了沙尘暴。即使沙尘暴起源于国外,国内沿途“不安定”分子(退化草原、裸露农田、干涸的湖盆)的加入也是造成北方沙尘暴肆虐的重要原因。这好比农民起义,揭竿而起的是少数几个人,只有响应的人多了,才能成为重要的军事力量。
        大面积的草原、沙地、干旱半干旱区上的湿地都在发生着退化,这些退化也恰好发生在近五六十年间,加速退化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生态退化是造成近年来沙尘暴强度加大、危害加剧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采取主动措施,即恢复以草为主体的天然植被,将土壤‘捂’在源头,沙尘暴次数减少了,这才是真正的好消息。可现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中国治理沙尘暴的道路还很远。这里,我们反复强调的是,沙尘暴带走的是宝贵的土壤,没有了土壤,生态恢复几乎是不可能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1137.html

上一篇:养鸡场里的死鸡哪里去了?
下一篇:治理沙尘暴的思路需要更新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2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