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农田实践与展望》连载之六十二:美丽环境下的农田
蒋高明 郭立月
10.2.1 从源头解决耕地污染
自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我国引进第一次绿色革命成果,短短几十年,耕地肥力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不到 1%,农田里每年聚集着不可降解的农膜。除了化肥造成的直接污染,工矿业废水的污灌也造成了耕地污染。工业化农业已经大大动摇了我国农业的根本。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采取生态的办法经营农业,即大面积发展生态农田,除少量化肥为生产绿色食物能够采用外,生产有机食物时不能使用化肥,农药、塑化剂、抗生素、重金属等要远离农业;为了配合生态农田发展,上游的养殖业不能添加抗生素、激素与重金属;食物加工业远离不必要的食物添加剂,让食物还原为食物本身。
10.2.2 未来农业遵循的原则
目前,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人们的信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地球生命正遭到来自自私的人类的恶意攻击;全球在变暖(FAO,2011),生物多样性在消失(Gill and Garg,2014),食物安全受到影响(蒋高明,2012)。未来的农业必须利用生态学原理来经营,为农民和大学生制造就业机会。为此,未来农业必将遵循下面的原则从事农业生产。
1.尊重所有物种生存的权利
“害虫”“杂草”是人类冠以他们不希望的物种身上的贬义词。作为物种,它们和人类一样,有着生长、生存、繁殖,享受阳光、空气、水分和食物的基本权利。我们应该采用生态平衡的方式控制恶性膨胀种群的扩张,管理生物多样性。在生态农场,应告别农药和除草剂,利用物理与生物相结合的方式管理物种,将曾经造成危害的物种资源化利用起来,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2.保障生态农田高的生产力,用地更要养地
化肥虽可以在短期内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但是过量化肥的使用损伤了耕地(Ju et al.,2009;Guo et al.,2010;Tang et al.,2010),化肥中不含有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生长需要的养分;农膜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土壤温度,但农膜焚烧会制造致癌物;利用农药治虫虽然有效果,但是长期近距离接触农药已令成千上万个农民患上了癌症。农民在 30 年前听都没有听说过癌症,至今他们依然不知道得癌症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恶化。应该将被农民焚烧的秸秆等废弃物通过大型反刍动物转化,将产生的大量有机肥返回农田,从而保持土壤的水、肥、气、热和土壤生物多样性;用有机肥养地,让耕地变黑。
3.带动农民利用家门口的能源,而远离煤炭、天然气及用它们发出来的电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如今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大量使用煤炭、液化气、电力,这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环境恶化的开始。沼气中含有的成分与天然气一样都是甲烷,秸秆、粪便中含有这些成分,利用生物发酵方法,就能够得到廉价的甲烷供农民做饭、取暖、照明之需。瑞典、瑞士人可以将沼气装进轿车、公共汽车里驱动发动机,我国也已成功将沼气通入农户。国家一方面开采更多的煤炭、建设高坝来发电,另一方面利用太阳能、风能甚至高风险的核能发电,殊不知,电力的重要缺口会因富裕的农民而不断扩大,引领农民利用家门口的传统生物质能才是大势所趋。
4.引领农民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埋葬在耕地里
我国耕地除了基本满足约 14 多亿人吃饭,还有一个巨大的功能就是可将困惑人类的全球温室气体埋葬在地下。如果我们恢复了生态循环,植物秸秆固定的碳及大部分粮食中的碳,经过人类和动物消化后可以通过还田途径,将其固定在土壤中。如果我们经过 10~30 年努力,将土壤有机质提高一个百分点,则意味着每年有 10 亿~30 亿吨的二氧化碳埋葬在土壤里。我国有大量的农民,如果他们被充分动员起来,对温室气体减排的作用将是巨大的。耕地固碳的潜力到底有多大?这需要生态科学家用第一手的数据来证明。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纷纷推进“高投入、高产出、高补贴”的农业,本团队却坚持“低投入、高产出、零污染、低补贴”的农业。向土地要效益,向生物多样性要效益,杜绝急功近利,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相信消费者的判断能力,更相信物种的力量。未来生态农业要走的路很艰难,但生态农业有光明的前途。中国人要引领人类走一条人与自然、人与人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道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