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极端高温下“六不用”生态农业接受“烤”验

已有 4155 次阅读 2017-7-16 15:40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高温, 病害, 地膜, 烂秧, 杂草危害

极端高温下“六不用”生态农业接受“烤”验

谷仙  蒋高明

近期,几乎覆盖大半个中国的高温天气,让人着实感觉到气候变化已不是空穴来风。进入7月以来,全国各地高温警报不断,屡创极值,山东局地气温更是高达40℃。

高温环境下,人受不了可以躲到空调的房子里,那么庄稼呢?尤其那些捂盖者地膜的庄稼,是不是火上加火?712日,我们在山东农村现场观察到,部分庄稼开始数伏。覆盖地膜的花生、烟草等作物,高温高湿条件下农作物极易发生病虫害。七月是是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时期,这时候的高温胁迫对后期产量有重要影响。

近日,我们和当地农民闲聊时得知连日来的高温造成了覆盖地膜的花生出现了“苗弱”、甚至“死棵”的现象,而弘毅生态农场无地膜覆盖的花生则长势旺盛,病虫害很少发生,老百姓很是羡慕。我们现场调查了村民的花生地并与弘毅“六不用”栽培模式对比,惊喜地发现:借道“自然之力”的生态农业完全接受了高温“烤”验。

地膜在降水缺少的时期或者地区进行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作用。这一30年前就使用的技术,而今在全球气候变化面前已经逐渐丧失优势,反而成为一害。正常年景下,北方地区夏季雨热同期,一方面地膜将大自然恩赐的降水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地膜造成的高温胁迫使得病菌泛滥,花生根系遭到破坏,植株更易感染病害,出现“苗弱和“死棵”现象。除此之外,地膜也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造成地上-地下生物协同调控减弱和养分利用低效。地膜下面,农民施入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难以挥发,也伴随高温客观造成对作物的伤害,尤其根系。

即使不考虑地膜难降解造成的土壤破坏,和低温焚烧引发的空气污染问题,不考虑地膜造成的塑化剂问题问题,相信大部分人都坚信,地膜可保墒、保温、兼防杂草。然而,实际调查中却出人意料,前面提到高温造成作物灼伤、微雨环境人为造成干旱。对于杂草而言,覆盖地膜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抑制某些杂草,但也助长了多年生杂草的地下根状茎繁殖,如打碗花(Calystegiahederacea Wall)依靠其“克隆繁殖”的能力成为田间恶性杂草。因为多年生杂草的地下部分不需要光照,满足水分和温度条件即可扩繁,农民不得以还得再多喷除草剂,有些劣质农膜的防草效果更是可见一斑。

农业生产中我们提倡因地制宜,不违农时,地膜的滥用打破了温、光、水、气、肥等农业要素的自然平衡,而生态农业模式恰好克服了这一弊端,尊重自然规律,反而获得高产。2015年弘毅生态农场的花生,亩产达到807.8, 远远超过农民覆盖地膜的花生。见文(为什么“六不用”有机花生产量能高于覆盖地膜的常规产量?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921269.html)当年出现极端干旱天气,连地膜覆盖下的土壤都出现板结开裂,好不容易来了场雨,地膜却把仅有的水分挡住。而弘毅生态农场的“六不用”花生地,由于常年施用农家肥,拒绝化肥和农膜,土壤团粒结构良好,保水保肥,应对极端干旱游刃有余,因此那年干旱对农场没有造成任何损失。今年,虽然连续恶劣高温对地膜覆盖的花生造成损失,好在雨水也多,目前来看花生长势要比2015年乐观。

无独有偶,今年弘毅生态农场的小麦品质和产量也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认同。见文(村民喜议弘毅生态农场“六不用”小麦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1060063.html)。

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夏有高温暴雨,冬有低温冻害。经济学上经常提到“永远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依靠传统的大化肥、大农药、大农资的单一农业形式,已经远远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人类吃饭问题,其实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高达三分之一来自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应对极端气候条件的能力要远高于传统农业,在维持粮食产量和提供优质农产品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生态农业还可通过促进物质和能量循环减少二氧化碳浓度,将“碳源”转化为“碳汇”,农业转型可从源头解决高温天气频发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让农业回归自然,倡导以节约与增长为原则的耕作模式,采用生态系统方法,利用大自然赋予的条件,如土壤有机质、水流量调节、授粉和害虫天敌捕食等进行作物生产,并适时适量地合理利用外部投入物完全根据作物的需要,不多也不少(http://www.fao.org/news/story/zh/item/80114/icode/)。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以及2017年提出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都无疑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面临更好的机遇,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并造福于一方百姓。

弘毅生态农业,任重而道远。

(谷仙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杂草生态防控)


图1-4 为农民覆盖地膜的花生田,可见病害、草害情况;图5为弘毅生态农场的六不用花生田。


科学网旧文:"懒人农业"弊病再现:花生出现严重白菌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604229.html


已有 5442 次阅读 2012-8-20 23:50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花生白菌病 沂蒙山区 懒人农业

蒋高明
        继大蒜出现胖头蒜(一层层长皮而不借蒜瓣)和花生疯长烂秧病(花生仅生秧苗不坐果、花生烂秧)之后,以大化肥、大农药、农膜、除草剂为主的所谓现代农业再暴新问题:山东沂蒙山区花生种植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白菌病。这是笔者最近在山东带学生做实验时发现的现象。
        生病的花生在根部,出现较为严重的白菌丝,已近成熟的荚果腐烂,甚是可惜。
        见到弘毅生态农场所在的蒋家庄村支部书记周景林时,他匆匆忙忙骑摩托车往地里去,去看他家的花生有没有生白菌病;笔者也带学生进行了调查。该村花生生此病的比例非常高,几乎每一块花生地都有,原来非常高产的地块最严重。
       面对该病,农民一脸困惑,他们拿着死秧的花生到我们的生态定位站询问原因。
       一些农药贩子趁机卖农药,告诉农民喷洒一种治霉菌的农药可治。农民蒋文炳按照他们提供的信息购买了农药,还担心农药进入不了根部,采取了灌根的办法。
       但农药使用后一点效果也没有,花生照样死去。
       所有生病的花生都采用同样的模式,农民为图省事,将花生种植在地膜下,在地膜里浇灌了农药,一次性使用了化肥,喷洒了除草剂。保温、保湿、除草等多种“好处”,带来的是花生秧苗的迅速生长,为了防止徒长,农民们再往秧苗上喷洒矮壮素。
       这是一种典型的“懒人农业”,既省事又高产。该模式实施了二十多年,一直被农民欢迎,花生产量也较传统的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药残留高,农膜无法降解,对于这些农民均不关心,他们自己不吃。然而,今天又出现的严重的疯长烂秧和白菌病,花生大减产,农民就着急了。
       生病的原因疑似与植物生长环境恶化有极大关系。覆盖农膜在刚播种后的干旱时期有好处,能够保温保湿,然而进入高温的雨季后,上述优点变成明显的缺陷。
       在农膜之下,热量无法释放,水分运动受阻,在加上农民早期施加的农药和化肥胁迫,花生遭遇了一种高温、高湿、微毒的典型生理逆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白菌得以滋生;即使一些耐农药的害虫也照样繁殖。
       目前留守农村种地的是老人和妇女,面对他们辛苦劳动眼看就要到手的果实被白菌和害虫(收获期金龟甲幼虫将会危害花生,农民被迫提前收获)夺走,笔者研究团队非常着急。
       农民前期因偷懒酿成后期手脚忙乱和花生大减产,这是他们意料不到的。
       其实,告别白菌病不难,只要换一种种植方式即可,恢复花生正常生长的水、肥、气、热条件。
       弘毅生态农场种植的花生,不用农膜、不使用农药和除草剂,不使用化肥而使用有机肥,花生健康生长,没有出现白菌病和烂秧病,后期也没有害虫危害。
        对于这些优势,蒋家庄的农民是亲眼见到的,但他们还存在侥幸心理,依然想采用偷懒的办法,寄希望于来年花生不生病。

       图1-8 为农民生病的花生(栽培模式:覆膜、农药、除草剂、化肥、矮壮素)
       图9-14 弘毅生态农场健康的花生 (栽培模式:不覆膜、不施农药、人工除草、有机肥、不用矮壮素)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1066641.html

上一篇:主粮安全,餐桌才安全
下一篇:鲁东大学师生一行参观弘毅生态农场
收藏 IP: 210.73.6.*| 热度|

3 蒋力 张叔勇 guxian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