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真菌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crofungi 菌物物语

博文

羊肚菌栽培技术的前世今生(连载五) ——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

已有 6697 次阅读 2017-10-1 20:28 |个人分类:科普知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人工栽培, 羊肚菌, 朱斗锡


四川省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的朱斗锡先生也较早的对羊肚菌的驯化栽培做过一定量的尝试 (朱斗锡1993,2001,2007,2009,2012)

作者最早在1993年的《中国食用菌》上发布了成功实现羊肚菌人工栽培的信息,但此次并未公示任何技术资料(下图所示)。

1994年,朱斗锡申请了我国的第一个羊肚菌人工栽培专利,专利名:《羊肚菌的栽培方法》,专利号:CN 1095885A。其中所述的羊肚菌栽培的主要内容为:使用90% ~ 95%植物有机质和5% ~ 10%土,石灰、石膏、过磷酸钙做培养基,在栽培容器或栽培场地铺5 ~ 7 cm厚度的上述培养基,之后播种,再依次覆盖细土4 ~ 7 cm、作物秸秆或植物叶、塑料薄膜,保持水分50% ~ 60%,保持空气湿度70% ~ 95 %,直至收获。

专利最终指出,按照本方法,可实现每平方250 g干菇。目前来看,很明显专利所述的方法很难支撑每平方250 g干菇的产量(可能是作者笔误)。当然,当前的栽培技术也没有人宣称可以实现如此高的产量。

图 朱斗锡先生最早的关于羊肚菌人工驯化尝试的技术资料。


随后,朱斗锡于2001年、2007年、2009年、2012年相继申请了四个羊肚菌栽培相关的专利。

其中2001年的专利(专利号:CN 1315129A)中指出:前一个专利(1994)中有机质成分过高、营养过剩、成本高、覆盖的秸秆或植物叶子易致病菌污染等问题,不适于大面积商业运作,因此对栽培方案进行调整:培养基质5% ~ 20%的植物有机质混合80% ~ 95%的泥土,播种培养基总量的10%的菌种,整平、压实后覆盖2 ~ 3 cm细土,控温控湿培养,2 ~ 3个月可出菇采收,菌丝培养期间基质含水量60% ~ 80%,空气湿度80% ~ 90%CO2浓度不超过3%。相比前一个专利中90% ~ 95%的植物有机质成分,本专利使用5% ~ 20%的植物有机质。

这是两个专利的最大不同。

栽培生产环节,依次经历菌种培育、播种、覆土、羊肚菌、控温控湿直至出菇,本专利未再提及产量情况(朱斗锡 2001)。

2009年,朱斗锡又指出,2001年申请的栽培方法中投资高,工序复杂,产量不稳定,无法实现大田商业化栽培,因此重新加以改进,再次申请了新的羊肚菌栽培专利《野生羊肚菌大田商业化栽培新方法》(专利号:CN 101438667A

这是一个羊肚菌大田栽培的技术专利,使用羊肚菌的人工纯化菌种,利用自然环境条件,搭建人工荫棚控制湿度、光照、空气等环境条件;培养基质为50% ~ 60%植物有机物、15% ~ 20%辅助营养物和20% ~ 30%泥土,含水量60% ~ 65%,高温灭菌,接种,养菌完成后进行大田播种,通过技术管理:温度10~20℃,水分60% ~ 65%,空气湿度75% ~ 95%,光照150 ~ 500 lx10周左右,可以采收收获。

2012年,朱斗锡再次申请的羊肚菌栽培技术专利是其所先后申请的专利中最为详细的(专利名:《一种羊肚菌的栽培新方法》,专利号:CN 102823429A)。


专利指出:

其中菌种来源为野生羊肚菌组织分离获得纯菌种;

母种培养基PDA:栎木屑200 g煮汁、葡萄糖20 g、琼脂20 g、磷酸二氢钾0.5 g、硫酸镁0.5 g,水1000 mLpH 7.0

原种:小麦50%~ 60%,麦麸10% ~ 15%,细土20% ~ 25%,石膏1% ~ 2%、过磷酸钙1% ~ 2%,含水量60% ~ 65%

栽培种:植物有机物70%~ 80%,麦麸或米糠10% ~ 15%,石膏1%,石灰1%,含水量60% ~ 65%17×33 cm塑料袋,5 ~ 20℃20 ~ 30 d发满;

使用六针遮阳网,折光率80%~ 90%

平棚或拱棚;稻田或坡地,要求对土壤进行高温灭菌、消毒,每平方米用菌种500 g,箱宽1.2 ~ 1.5 m,播种后,箱面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田地搭建遮阳棚,使用70% ~ 90%折光率的遮阳网进行避光操作;

田间管理要求:温度控制在22℃以下,最适12 ~ 18℃,空气湿度85% ~ 95%,光照300 ~ 500  lxCO2控制在0.3%以下,直至出菇。

虽然朱斗锡先生在我国羊肚菌人工栽培领域进行过长时间栽培尝试和应用推广工作,但从其所公开发表的资料来看,其开发的栽培技术仍旧属于纯仿生栽培范畴,原因如下:

1)所用的菌种一直是以野生采集的标本分离获得,未进行菌种的鉴定工作,因此难以保证批次或年次间的菌种一致性,我们也无法得知作者是否对所获得的菌种进行过出菇实验、小试、中试等标准的食用菌菌种选育流程。

2)作者所用的栽培方法中,除了菌种使用一定量的植物有机质和辅助营养物质外,未进行其他人为的营养物质的补充,如当前所用到的“外源营养袋技术”或底料技术等。

3)生产管理环节,虽然作者2012年的专利中侧重论述了管理技术的重要性,但补水、控湿、光照刺激等催菇技术论述偏弱,原理性解释不甚明细。

作者连续的几个专利栽培技术也并未明显的超越前期的驯化栽培报道(参看本系列前期博文)。

因此,我们这里仍旧定义,朱斗锡先生的栽培技术属于仿生驯化栽培范畴。


参考文献:

1.  朱斗锡. 羊肚菌人工栽培成功. 中国食用菌. 1993,(4):46-46

2.  朱斗锡. 羊肚菌的栽培方法. 发明专利. 1994CN 1095885A

3.  朱斗锡. 羊肚菌的栽培方法. 发明专利. 2001CN 1315129A

4.  何荣华,朱斗锡. 羊肚菌室内栽培方法. 发明专利. 2007CN 101053302A

5.  朱斗锡,何荣华. 野生羊肚菌大田商业化栽培新方法. 发明专利. 2009CN 101438667A

6.  朱斗锡,何荣华. 一种羊肚菌的栽培新方法. 发明专利. 2012CN 102823429A


(未完待续)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技术》专著,作者:刘伟、张亚、何培新。(订购本书直接与作者联系:刘伟 电话/微信同号:180710900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3092-1078688.html

上一篇:羊肚菌栽培技术的前世今生(连载四) ——短小精悍的栽培研究
下一篇:羊肚菌栽培技术的前世今生(连载七) ——本文“有料”
收藏 IP: 27.18.204.*|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