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真菌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crofungi 菌物物语

博文

羊肚菌栽培技术的前世今生(连载四) ——短小精悍的栽培研究

已有 4443 次阅读 2017-7-23 16:29 |个人分类:科普知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农业, 食用菌, 人工栽培, 羊肚菌

紧接前文

姚秋生1991年,研究报道了尖顶羊肚菌的人工驯化栽培。

报道中指出,用尖顶羊肚菌组织分离物获得纯菌种,用添加了羊肚菌基部土壤50 gPDA培养基作为母种培养基,用38%的棉籽壳、39%青冈栎木屑、20%麦麸、1%石膏和1%砂糖作为原种及栽培种培养基。


生产场地选择在485m海拔高度的梨园,土壤以菜园土,土壤pH调节至7.0 ~ 7.5,播种前进行杀虫处理,田地整理成箱面,箱宽80 ~ 85 cm,长6 m,高20 cm,箱面中间做一条10 ~ 13 cm深的沟槽,槽内放置8 ~ 10 cm厚度的经化学处理的含氮量丰富的植物遗体,压紧后在箱面进行菌种的撒播后覆土3 cm1991310日),之后直接覆盖薄膜,15d后将薄膜用竹片架起,播种后20 d观察发现,菌丝已充分蔓延,伸长至有机物上,515日,发现箱面中央有多朵高度约2.5 ~ 3.0 cm的尖顶羊肚菌;528日,羊肚菌生长至9 ~ 16 cm高的成熟子实体。


这是我国文献记录中,尖顶羊肚菌驯化栽培的一篇较为详实的也是短小精悍一次报道,全文约千余字。这也是有据可查的最早下底料和使用薄膜进行羊肚菌驯化栽培的报道。

作者指出:羊肚菌菌丝生长异常的快,达到每日3 ~ 4 cm,当菌丝蔓延伸长至培养基的五分之四时,菌丝之上半部出现白色斑点,且逐渐扩大,之后变为红色。呈块状……”,从这些特征描述可以判定,作者所获得的菌种是确定的羊肚菌菌种,而3 ~ 4 cm的长速可能与作者使用了地膜,使菌丝的生长环境温暖湿润有关。

文中所描述的白色斑点,随后变红应为羊肚菌的菌核结构。

作者在栽培实验中有意识地在箱面中间增加一条8 ~ 10 cm厚的含氮量丰富的植物遗体,虽然在文中并未对此过程进行过多解释,但这应该是我国羊肚菌人工栽培中,进行有目的地补充营养的最早记载。

同时,有意识是使用薄膜,进行保温养菌,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操作。

(未完待续)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技术》专著,作者:刘伟、张亚、何培新。(订购本书直接与作者联系:刘伟 电话/微信同号:180710900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3092-1067737.html

上一篇:羊肚菌栽培技术的前世今生(连载三) ——我国最早的栽培报道
下一篇:羊肚菌栽培技术的前世今生(连载五) ——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
收藏 IP: 182.42.48.*| 热度|

2 张珑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