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到,从明年1月1日起,《科学通报》英文版将从过去的《Chinese Science Bulletin》正式更名为《Science Bulletin》。这个名称的变化,理由是希望期刊能从地区性刊物转变为国际化刊物,更多地吸引国际优秀稿件,也为中国学术界搭建更好的国际交流舞台,让中国的科学研究走出去,把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引进来。报道还提到,“过去的十年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已经位列世界第二。然而,超过90%的高水平论文并没有在我国出版的期刊上发表,而是投向了国外期刊。”这个报道,让我感到一种矛盾内容在里面。把名字改了后,能够让超过11%的中国高水平论文往没有“Chinese”的《科学通报》投稿吗?
与此相反,《国家科学评论》的英文名字中,使用了“National”这个英文字,和科学通报去掉的“Chinese”相比,比较中性一点,但仍然有一种“心情”在里面,那就是这个刊物希望体现中国科学界的“国家意志”。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科技出版界在这个纷乱的出版界转型期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思并行,但存在有明显的矛盾心理。
我自以为我曾经做过《科学通报》的编委,现在好像不是了,尽管我并不是很确信我什么时候就不是了,我通常只干活而无所谓头衔(我如果说错了请各位原谅)。但我确信我在《国家科学评论》的编委中,这个比较新一点,所以我还记得清。当初地学口编委会中讨论刊物的名字时,就有两种观点,是使用“Natural Science Review”(自然科学评论)这个名字,纯科学含义,把Nature和Science都“吃”掉,先从名字上压倒它们,还是用现在的名字《National Science Review》,以一种含糊的中性名称来体现中国科学界的存在。我在会议的讨论中说过,单从取名字上看,就可以感觉到中国科学界现在的一种处境。一方面,在经济发展和大量科研涌现出来的时候,很想在国际上体现和表达自己的声音,体现一个大国,尤其是一个曾经受人欺负的国家的声音;但另外一方面,似乎又没有十分的把握太过于自我,否则直接用“Chinese Science Review”,谁敢把我如何?
最后是用了《National Science Review》这个名字,有一种含蓄的妥协性。毕竟一个科技刊物要办好的必要条件,是一定要具有全球影响力。要办到世界最好,需要全球科学家的参与。相对而言,如果用‘Chinese Science Bulletin’这样的名字,会有明显的地域性,从而影响到它吸收中国境外高端科研结果的稿源。世界大战也没有摧毁英文科技刊物对世界的影响,现在要在已有的英文科技刊物市场上抢到一块地盘,谈何容易。
从我有限的经历,可以感到这些年中国科技期刊一直在努力。不仅要融入世界出版业的潮流中,也希望在其中争得一席之地,体现中国上升中的科学大国地位。但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做科研,但又很少有领导把展现科研成果的科技期刊当作一个事业来做。因为一个期刊发行所有人的文章,很难算作任何人的政绩,没有人真的会去关心一个刊物,让科技出版界长期处在一个尴尬的境界。
现在好了,终于意识到期刊作为一种发言权,要在国际上去竞争。这是一条漫长的路,按常规做是不容易的。我说到的这些刊物,都是搭载在国际出版商的船上出海,这和当年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想法基本一样,在吸收外资进行发展的时候,你得忍受人家的剥削,直到你发展到足够的强大,能说不为止。以我的观点,上面说的两个刊物,办刊思想依然走在常规的办刊模式中。如果领导们真的能把办科技刊物当作政绩工程来做,并且不惜代价,肯定能顶出一两个像样的刊物。但更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办法,似乎还没有人去尝试,因为并没有人真的想去尝试。跟着别人走总是比较安全,但危险的后果是,你总是在跟着别人走。当然,我也很清楚,没有任何一个领导会认为比别人笨,你想到的他们没有想到。所以,一切照常进行,是惯例。对任何既得利益者来说,真的想要改革的人不会多,别出错就是成功,稳定压倒一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