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完成今年研究生招生的一点随感 精选

已有 16893 次阅读 2013-2-16 08:36 |个人分类:有关科学与教育|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研究生招生

      们馆的的研究生院,今年入了第六届招生程,时间过得真快。最近看到国内研究生要交的事,就在想去和在正在研的人,真是了个便宜,免费获得知识,省了饭钱,还能拿学到的本事去挣钱,无本万利,感谢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的确是非常独特,不断实验着各种社会展形式,有时候是猛不丁就换了方式,人很容易out。这程中,献一点想法和不同的做法,不会有什么好处,但也再坏不到哪里去没准是有意的一件事。

      我在过去的博文中,介绍过我们这个研究生院,大体上每年招博士生45人。目前有三位和我们学院相关的、但在哥大就读的中国学生。作为招生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我可以介绍一下这里招生的大体过程:

      1)设定一个和别的学校招生日期相当的申请截止日期,学生在网上提供自己的申请,内容有大学硕士学位的成绩单,GRE成绩,外国学生还要求TOFEL成绩,三封推荐信,一个简历,一个自己研究的简介,主要讲过去做了什么,有什么经历,有什么文章发表,有什么特别的技能,以及今后想做什么研究,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来做你的研究,等等。尤其是我们的学院,要求学生四年毕业,比一般的美国大学要短至少一年。学生也可以在申请前和有关的研究员联系,甚至就是在他(她)的实验室做过夏季实习,等等。所有这些内容中,学生在学校的长期表现,做科研的经历,发表文章的记录,推荐信等等,都是比较重要的。而GRETOFEL成绩会是参考因素,但通常都不重要,如果不是差到不能见人。

      2)所有的研究员可以到网上评阅所有申请者的资料,自己喜欢不喜欢,这个学生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好,等等。实话实说,大家的评论都很直截了当,喜欢就是好听的话,不喜欢就是难听的话。但大家也都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

      3)招生委员会根据这些评论以及自己的判断,决定需要面谈的学生名单。因为每个研究人员有自己的“心思”和“偏见”,在对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甚至有利益冲突时的偏见,会影响招生的公平。招生委员会总的来说比较超脱,会在自己的评价中,尽量参考所有人意见的情况下,筛选出一个面谈的名单,我们基本上每年有18个人。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有硕士学位,有的只有学士学位。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但最后的结局,还是取决于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

      418个人分作两批,分别在两个星期中到馆里来进行面谈。有些是外国学生,我们会出钱(机票、旅馆费等),让他们到纽约来。特殊情况,会安排skype的网上面谈。面谈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也是真正认识一个学生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书面上认识的一个学生,在面谈时会变成一个非常不同的人。我们的面谈有几个内容,包括申请者和在校学生的交流(午餐、晚餐等社交活动),和自己相关领域若干导师的单独面谈,参观馆里的有关研究设备、实验室等。最重要的,是在招生委员会上的面谈。

      5)和招生委员会的面谈,每个人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自己先介绍一下过去的经历,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来以后想做什么,等等。然后是五个委员会委员的轰炸式提问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有各种不同的提问,从最基本的概念,到今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问题五花八门,要看学生自己怎么显神通。最后是申请者对招生委员会提问,自己对这个学院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这个过程类似一个答辩过程,是招生中权重比较大的一个方面。对外国学生来说,这个过程相对比较吃亏,要用非母语面对刁钻的问题,听得懂或是答得上来不,都是问题有时还会有时差的影响。这因素会在考虑中,但通常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较大

      6)面谈完以后,所有参与对新生面谈的在校博士生,博士后,以及研究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印象在网上提供意见,对每个申请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招生委员会的人当然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有专人收集整理这些意见,集中起来供招生委员会参考。所有这些意见,都是保密的,不能外传。

      7)招生委员会在面谈活动完成后,立即举行会议,根据所有方面的意见,对申请者进行甄别。哪些肯定适合到我们这儿来学习,哪些学生不错,但不适合我们这个4年的训练过程,哪些完全不行。然后会产生一个排序名单。如果我们需要招收5个学生,我们通常会有一个10人名单。原因是这些学生中,有些人同时也申请、面谈了耶鲁、哈佛、哥伦比亚等学校,他们可能被名校录取,选择去学校而不到我们这儿来。基本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不同的学校在“竞争”得到最好的学生。

      8)被录取的学生,都会得到全额奖学金,在四年中,不用担心吃喝拉撒睡等问题。有的学生通过特别的途径,自己申请到奖学金,会对他(她)的申请有帮助,但不会是决定性的因素。决定性的东西,还是学生表现出来的素质,过去的研究经历和能力,今后的研究项目的合理、可行、以及重要性,今后学科中的发展前景等,同时兼顾和我们这个特别环境相兼容的内容。

      9)最后是学生自己的决定。来还是不来,是学生自己一生的选择,需要自己决定。我们希望得到最好的学生,但决定权在学生身上。而一个好的学生,总会有比较多的选择。一个研究生院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能得到什么样的学生。而得到什么样的学生,和研究院自身的各方面,比如说研究人员的特别之处,研究院的主题研究方向和性质,相关的资源,等等,都有密切相关。学生、学校的双向挑选,应该是高等教育的机制之一。

      现在国内的收费读研政策,如果属实,肯定会有利于富家子弟。从一方面看,这可以起到调控读研学生数量的作用,不要多到泛滥;另外一方面,它会堵死一部分有天赋贫困学生的前进之路。尤其在中国,学生没有别的选择,比如通过一些私立的学校或基金得到深造的机会。进入到博士研究生这个层面,我个人的感觉是需要社会对其付出,因为科学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投入而不能指望立即收获的行当。无论工科、理科学校,要收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智力和对科学发展的储蓄,而不是金钱。需要下功夫的地方,是研究生培养目的确认,以及达这个目的合理筛选办法和实施。尽管在西方的体系下,一个学校收到高智力的潜台词,从长远来看也是金钱但在当下的中国,如何能收到最有潜力的头脑,比收到学费要重要一千万倍都不止,这是我的偏见。当然中国的情况也特别,聪明的人太多,有钱人中的聪明人也许就够使了。社会公平是另外一个问题。无钱念书者中,真要漏掉一个爱因斯坦似的脑,谁会关心呢?这个地球会照样转。

 

相关博文:

博物馆里的研究生院

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环境

我们研究生院博士资格考试的一些问题和程序

起立,向博士敬礼

比较一下我们招收的博士后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662155.html

上一篇:龙年尾巴上说龙年邮票的不科学
下一篇:汉字规范化的必要性
收藏 IP: 173.63.222.*| 热度|

61 陈湘明 陈小润 鲍永利 徐耀 唐常杰 陈国文 汪梦雅 魏东平 王浩 韦玉程 武夷山 余昕 雷栗 马红孺 张俊鹏 何士刚 彭思龙 陈亮 袁圳伟 陆俊茜 王桂颖 任胜利 吕喆 苏德辰 郭向云 李健 庄世宇 曹聪 张波 陈沐 钟炳 陈永金 张海霞 朱志敏 王琛柱 徐大彬 李伟钢 刘淼 赵新铭 蒋永华 吴明火 虞左俊 曹广福 马磊 梁建华 罗帆 罗春元 王芳 张亮生 吴锦宇 刘志广 桂耀荣 强涛 李宇斌 李心诚 俞立 杨正瓴 刘亮明 陆绮 yxh3161 wdong201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